手机五年内消亡?
不仅如此,目前,公众信息预制代理产业已经伸向各个传统产业领域,或改造之,或取代之,或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业态。人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但是始终忽略了一切的一切都因为计算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通讯技术的综合使用,实现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产业企业也好、教育机构也好,政府管理也罢,包括百姓的生活,乃至公众具体的语言表达习惯,都将在这场变革中得到全新的颠覆性改变。
只是我奇怪:为什么大家对这个核心本质的阐述没有兴致,而只对这个核心本质的出现带来的结果,趋之若鹜。而且我认为不了解这场变革的本质就会有经济上的错误决策,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判断,不少企业盲目投入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个行政语言,行政语言和艺术语言很多不定型不确定内涵的缺欠,注定会影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质量。错误的决策还能胜出,不是对方太笨,就是自己运气太好了。
二是,人类五官的需要,应该肯定还是互联网科技追逐的方向
那么,互联网到底会不会消亡呢?会不会“消亡”,关键看怎么理解“消亡”。自从互联网在美国出现到今天,互联网的形态变化,技术变化摩尔定律已经说明了一切。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才刚刚开始怎么就要消亡了呢?什么时代?公众信息传播的即时反馈模式的时代刚刚开始。这是人类在公众信息传播这个事情的第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人类没有媒体,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出声动作,来完成信息传播。用今天一个时髦的名词可以叫做自媒体。即不能记载,又不能存储,更无法形成公众信息,别说传播了。
第二个时代有了文字,有了平面媒体,公众信息得到了存在的物理和社会机制,中国五千年文明说的就是这个时代。
如今开始了第三个时代,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可以即时反馈的时代,对应这个时代,前一个时代变成了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属于迟滞性反馈。因为迟滞,图书中的信息需要经历那样的学校一级一级阅读学习;因为迟滞,信息的传播需要各行各业不断的组织考试,查看学习效果;因为迟滞,商业需要建设无数的大楼,把商品陈列其间,供消费者专门花时间浏览选购。而如今全变了。
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才刚刚才开始,怎么可能消亡呢。而且互联网被物联网取代,没有互联网了吗?物联网是物与网络的链接,没有互联网,物还是物,永远成不了网。就像吃到第十张饼吃饱了,非说前九张饼吃了没有用。这是多奇怪的逻辑。
之所以出现这种焦虑,我以为还是大家不知道互联网发展方向在哪,说的人可能是胡说,听的人,真的动心了:啥都消亡了?我这巨大的投资怎么办。后边的话愿意说给这些人听,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围绕人的五官需要发展。
这个五官不是眼耳鼻舌身,而是眼耳身脑心。人的眼睛今后会大量长时间停留在手机上,怎样不会被伤害,怎样不会疲劳,怎样更舒适,怎样更清晰,这是手机生产商必须研究的。人的眼睛看起来都一样,实际上差异很大,估计各个生产商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疑都来源于他们产品的定位,打算为什么样的人生产手机。再有耳朵,目前手机的声音还仅仅是接听通讯,未来手机会兑现所有家用电器尤其音响的功能。当然到那时你说这还是手机吗,通讯功能已经变成最基本,但却是必须的一个功能。有人永远不戴手表,但是没有人永远不需要和别人联络,这是手机永远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至于手机里未来集合进什么功能,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玩,越来越有用,肯定和最初的无绳电话不一样了,那有什么所谓呢。只要还在手里使用,可以有很多实用功能,大家肯定还会叫它手机。就像互联网,无论你连接了什么,没有它什么物体都成不了物联网。
三是,非学理语言或许即将成为公众重点审视科学话题表达效果的重点
非学理语言在汉语言体系中被用于新闻写作,被用于文学创作,被用于语文、哲学等社会科学教学。但是我们知道,最近不少学者在倾力做一件事,批判文革。
但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很熟悉他们的语言方式,常常给人一种感觉:他们是在用文革语言批判文革经历,用文革思维评论文革事件,用文革逻辑推理文革人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文革标志那,其实文革标志并不是文革独有,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朝廷内部斗争都会看到这种东西。用我的语言表达这就是一种非学理语言,不讲逻辑,不讲概念,不讲外延,信口开河,凭着个人社会地位恣意使用语言暴力,气势不如人,就认怂;地位比人强,那就逞凶。盖无禁忌,也是水无常形。
五四时期这种语言受到了各个文豪大神们追捧,逐渐形成套路;慢慢随着国家政权稳固,语言学奠基,逐渐积累了机会,讨论进一步推进,可惜遇见文革。文革前,领导们使用这种语言造成社会各界矛盾重重,文革中红卫兵获得这种说话地位也使用起这种语言,当然那些当初有地位的人肯定受不了这种语言的力量。文革语言的存在,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存在,一种支配语言的结构构成方式的存在,是一种保持这种理念标准载体的存在。
责任编辑:wu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