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十大流行语 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2024-01-16 来源:青岛宣传

  舆情忻州1月16日消息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即将过去的2023年,有哪些流行语让你记忆深刻?

  12月4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2023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质疑××,理解××,成为××”入选,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图片

  人类之所以独特,就在于人类拥有语言。如果说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那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一个时代的流行语如同一个胶囊,浓缩着特定时代的文化、心态与集体记忆。

  流行语,由民众以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凝练而成,蕴含活力、个性和锐气,紧贴时代脉搏、富含生活气息,成为分享生活、表达观点的重要语言载体。

  在互联网普及率超高的中国,流行语大多产生于网络,很大程度上反映和影响了网民的生活和想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流行语基本上代表了中国的流行语。

  流行的“压缩包”。流行语来源广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对社会生活的提炼和浓缩。

图片

青岛的“多巴胺”美景

  有的来源于新闻事件。比如,“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的方向豁然开朗;在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之际,“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有的来源于社交媒体。比如,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寻找“搭子”,万事皆可“搭”;还有和表情包一起出现的“葛优躺”“吃瓜群众”等等。有的来源于影视文艺作品。如2019年的流行语“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源自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则出自热播综艺《中餐厅》的嘉宾之口。

  语言的“显眼包”。流行语往往简洁有力,同时又内涵丰富,在充满韵味的表达中,体现社会性、娱乐性和流行性,充满活力。

  比如,2018年流行的“官宣”,比“官方宣布”简洁,语义不限于官方,拓展至个人、机构,有强调其权威性、可靠性的意味。又如,双声联绵词“尴尬”原本不单用,后来“尬”字的独立使用流行开来,如“尬舞”“尬聊”“尬唱”等等,字数减少,含义却一样丰富。有些流行语则突破了词语原有的表达,赋予了新的含义。如“潜水”一词,原意指水下活动,后被广泛形容网络在线观看而不发表意见或故意隐匿在线状态的行为。

  社会的“观察哨”。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一方面,它从不同视角反映了时代风貌,传递了时代脉搏。比如,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到“区块链”,再到“人工智能大模型”,流行语体现了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生产生活疆域的拓宽。

  另一方面,流行语打开了观察时代群体肖像的一扇“窗户”,我们得以从中窥见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比如,今年流行的“多巴胺穿搭”,一改过去精致优雅和朴素低调的风格,用高饱和度的色彩、缤纷明亮的搭配让人产生愉悦体验;“特种兵式旅游”火遍全网,反映的则是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搭子”这种精准伴陪,体现的是现代人对无压力社交的渴望。

  在不断轰鸣的“语言流水线”上,新的词汇如走马灯般闪现,年复一年,为什么总有流行语在流行?

  沟通交流的“快捷方式”。语言从来不是静态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这些年,流行语层出不穷,它们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高度概括,以浅显直白的方式传情达意。

  如“晒”“上头”等词语动作性强,“蛮拼的”“萌萌哒”则让表达多了几分灵动。其简约、精准、传神,降低了交流成本,利于口口相传,很多词汇已融入我们生活日常。

  穿透人心的“情感共鸣”。在网络文化中,每个人都是接受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开放便捷、平等包容的网络空间,让网民拥有更多表达诉求、抒发情感的机会,网络流行语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

  从“元芳,你怎么看”“凡尔赛文学”,到“显眼包”“特种兵式旅游”……网友们在“造梗”“玩梗”的过程中,既在表达自我感受,寻求情感共鸣,也有对个性化、多元化表达的认同。

  你懂我懂的“娱乐暗号”。大众传播游戏理论认为,传播的核心在于“传播快乐”,轻松化、趣味性、个性化的网络流行语,迎合了大多数网民的娱乐心理。如,用“双节棍”自嘲单身,用“内卷”表达对压力的看法。

  网络流行语通常带有自我意识和幽默感,在表达观点和立场的同时,又幽默风趣地调侃了自己,其独特的情感沟通属性提供了情绪价值,让人欲罢不能。

图片

风靡网络的“文物显眼包”

  有人说:“没有现代技术的加持,语言的爆炸式传播就无从谈起。”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场域。

  另一方面,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碎片化的资源已经被整合成了一个整体,媒体的融合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融合。如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了《人民日报》,让“给力”成功从网络流行语晋升至流行语,实现了广泛的社会传播。

  流行语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是一把“双刃剑”,影响着人们的表达方式,甚至思维方式。随着流行语日渐融入生活,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如何共处?

图片

被广泛用于各行各业的“双向奔赴”体现了一种通力合作

  让网络流行语多“飞一会儿”。部分网络流行语已成为提高汉语活力和表现力的“源头活水”,像“点赞”“截屏”“粉丝”等,已被收入汉语词典。有的流行语非常“口水化”,但对整个汉语系统来说,不会形成太大冲击。语言本身具有自我净化的能力,语言使用者也有反省、创新和突围的能力。当遍地都是“绝绝子”,“绝绝子”就已到头了;当男女老少都在说“凡尔赛”,“凡尔赛”就已“芭比q”了。只有真正优质的流行语才会沉淀下来,成为“汉语大厦”的一砖一瓦。

  让正能量流行语“声入人心”。主流媒体是语言领域的“向导”,既应善于使用网言网语,也要抢占网络话语高地,多创造正能量的流行语。事实也证明,在主流媒体引导之下,近年来流行语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提升。比如,“双向奔赴”“有温度”“孤勇者”“逆行者”“后浪”等,正能量满满,深受大众欢迎,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

  不过,个别流行语也存在违背公序良俗等问题。对此类负面流行语,应做好筛选和规范,否则就可能“跑偏”,让语言变得贫瘠,甚至粗俗。社交平台等需及时提示,加强管理。新闻报道、正规出版物等应做好示范,对流行语“有所选有所不选”,坚持“包容审慎”,规范使用。

图片

2023年度流行语“人工智能大模型”

  让流行语内核被更好“读懂”。流行语里有社会的波澜壮阔,也有大众的喜怒哀乐。关注流行语,不能只就语言谈语言,还应透过现象看本质,读懂其中隐藏的“民生密码”。这就需要把流行语放在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来观察。比如,针对“内卷”一词,积极探索“去内卷化”之路。通过流行语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是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的重要途径。

  语言是奔流的大江大河,流行语是飞扬的朵朵浪花。让我们透过流行语,倾听彼此的心声,把握时代的脉搏,找准“最大公约数”,不断积聚奔赴明天的力量。(作者:学义  刘洁  芝萌 / 编辑:文乔 / 审校:张萍)

责任编辑:武文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