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话题:社会民生政策类型舆情事件

2024-01-25 来源:清朗舆情

  舆情忻州1月25日消息 社会民生类网络舆情是最接地气的社情民意,是人民群众最真切的心声、最真实的生产生活实情。它泛指群众在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网络表达不满、反映诉求引发的舆情。社会民生类网络舆情涉及群体广泛,社会关注度高,具有“代入感强、‘破窗效应’明显和易泛化异化”的特点,若处置不当,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从而影响政府公信力。

  与之相对应,每当重大公共政策出台,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总有一批标题“夺目”、理解片面的文章泛滥于网络平台而阅读转发者甚众,诸如此前的防疫、三胎、医保改革、延迟退休等政策,再到近期的深圳“路边摊经济”,部分媒体网页用片面化、概念化的解读,以及情绪化的表述,进行差异性解读,甚至上升到唱衰深圳经济倒退的程度。类似“舆情绑架政策”的现象在新的传播格局中并不鲜见,也不利于营造网络空间中良好、客观、理性的政策解读和反馈环境。

  下面就总结一下社会民生政策类型舆情事件的舆情趋势特点。

  一是公民主体意识不断提高,舆论更加关注民众权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群众的主体性不断优化,参与社会治理的意识也不断提高。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公民参与治理的新方式。许多民生政策类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伴随着网民为自己或个人或群体的权利而奋斗和维护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网民更加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利与弊。所有,在听到五一需要调休实际只放假一天时,才会有不少网民站出来,在各大平台的官媒下纷纷留言谴责调休制度。

  二是公平公正公开等话题正在成为触发网民情绪的爆发点。社会民生政策类舆情事关群众切身利益,涉及社会公平公正,易触发网民共情情绪,形成话题集聚,本身自带“雷区”。因此,当一些政策存在“一刀切”或者有“偏袒性倾向”时,就容易引发争议。“双减”政策出台时,其“一刀切”的做法让部分群众觉得太过“武断”,因而其被打上了“不公平”的标签。负面舆论就“双减”政策推进形式单一、考虑地区差异不够,教培从业人员大量失业、催生潜在社会隐患,同时,有钱人照样能请得起更加昂贵的“私人教育”等为出发点,抨击“双减”本质上导致教育差距加大,社会更无公平性可言。

  三是网络散布的“煽情性”、“失真性”的解读言论,把不满引向政策政府。发布任何一项有关公众切身利益的政策信息,都会备受关注。于群众而言,符合切身利益,其就会喜闻乐见。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部分人就会利用各种碎片化信息解读,让政策“失真”。通过互联网的传播重新进行意义构建,让政策信息内涵被扩大或者外延被延伸,进而造成误解误读,甚至达到谣言的程度。例如,在2021年11月1日,商务部发文《关于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此“关键信息”经“提炼”后在网上迅速扩散,引起网友热议及猜测。其中,“担心粮食不够”等误解误读信息引发市场连锁反应,部分公众出现非理性消费行为。“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相关民生类政策若没有权威规范解读,便有走上“歧途”的可能。

原标题:知识 | 当前网络热点话题舆情面面观(二):社会民生政策类型舆情事件

责任编辑:郝文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