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知识:舆论搭车现象

2023-06-04 来源:网络整理

  舆论搭车现象

  舆论搭车现象是指有突发事件进入公共空间,受到舆情关注,使人们在地域、身份、内容等方面产生相关联想,导致舆情内容延伸或目标发生转向,引发更多社会关注和讨论,并促使公权力介入问题的解决。

  舆论搭车的价值

  舆论搭车事件一般源于个体经验的表达,问题暴露后唤起了其他网民相似的风险记忆。舆情爆点能够引发公众的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公众关注某种舆论并愿意搭车的主要原因在于舆情爆点能够引发其心灵共振,从而形成共情的社会心理联结。搭车中的共情心理,是个体对他人替代性情绪表达的一种同情心反应,也是个人风险经历和风险意识的唤起。

  人们日常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不平等待等遇由于实质性伤害小,尚不能构成诉诸于法律的理由,或者没有得到妥当及时的解决,个人诉求没有得到合理解决,当公众发现通过正常途径无法申诉、辩解,但却可以通过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蹭热度的办法来表达和倾吐,从而得到网民的道义支持,或者引起有关部门、单位的重视,从而获得公平正义的伸张时,网络所赋予的这个关系链接和自由表达就成了最便利的工具。

  舆论搭车现象的特征

  从舆论搭车现象的特征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借助一个舆论热点的既有影响力,来进行舆论搭车。热点本身的话题吸引广大媒体和网民关注,得到相关部门及单位的重视,有一定的网络热度,此时搭车更容易获取关注度和影响力;二是爆料一个与此事件、舆论在地域或者某些属性上有关的事实,同时事件的聚集,更容易吸引目标群体,形成强而有力的舆论圈子,在热点事件得到重视和解决的同时,搭车事件也能更快的得到解决;三是实现爆料者的表达诉求和个人目的。利用舆论搭车,爆料人的个人诉求更容易展现在网民面前,相较于个人影响力而言,这个的搭车显得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舆论搭车的诱因

  舆论搭车事件与原生事件高度相似,对公众更有冲击性,往往能够形成更大的舆论影响。突发事件兼具公共性和冲击性,明显提高了新闻价值,不仅原生新闻事件有了关注度,也为搭车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便利。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议题在进入公共话语空间后就会被不断地讨论与传播,直至形成舆情事件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

  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刺激性,很容易引发网民的兴趣,成为网民热议的话题。在事件传播过程中,传递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这种情绪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地交流、碰撞,从而形成网络舆情。所形成的舆情代表一个群体的意见,这个群体期待事件的真相,由于相关部门的不作为或舆情处理的方式不当,使广大网民的與情诉求得不到解决,从而进一步激发网民情绪,使舆情出现转向。有些网民会趁机发布与此地域相关、与涉事官员相关、与此类事件有关的爆料信息,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

  在舆情出现后,舆论主体作为影响舆情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舆情事件的回应与处理将直接影响舆情的后续发展。一般来说,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府作为权利的主体,承担着及时对舆情进行回复,积极解决舆情危机的重担。倘若政府及其相关工作人员对舆论事件没有进行透彻的分析,对舆情的发展态势没有做出正确的判断,则会出现舆情回复不及时、不到位,舆情回应效果不理想等情况。由于公共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刺激性,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所声明的证据不能令网民信服、结论达不到公众预期都会提高公众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度,转而自发揭露被掩盖的问题,例如发布与此地域相关、与涉事官员相关的爆料信息,希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使事件得到重视,进而促使有关部门更快的回应公众关切,由此可能会造成新的舆情危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环境下,网民充当着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评论者等角色。公共话语权下放,使得新闻事件、公共突发事件、重大舆情事件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传播,并且形成强有力的舆论风波,推动网民参与讨论,进而促进舆情的生成和传播。由于网络的匿名性、门槛低等特性,公共事件一经报道就会得到网民的聚集讨论和传播,在各大媒体、网络达人的不断报道和传播之下,舆情极易生成,为舆论搭车现象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舆情基础。

  并不是所有舆情都会出现舆情搭车。突发重大舆情发生后,怎样处置直接决定着会否出现舆情搭车。在一些重大突发舆情事件中,涉事部门缺位失声、瞒报事实、相互包庇、回应迟缓、调查不够全面、态度模糊等情况都会人为抬高事件的社会注意力,激发网民的移情效应,转而自发揭露被掩盖的问题,极易造成新的次生舆情危机。

  另外,当下自媒体的发展也助长了舆情搭车现象。在社交平台上,网民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权得到解放,他们能够自由选择话题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因此,舆情搭车多发生于这些平台。网络新媒体增加了议程设置的时效性,网民成为许多议题的第一设置者,个人议题经过网民的激烈讨论互动以及各大媒体的跟进转载和重新设置,最后上升为人人皆知的热门话题,多数舆情正是通过这样的途径得以成功搭车。

  舆论搭车的影响

  在当今媒介环境下,一旦出现搭车现象,再相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变得十分被动。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公众话语权不断提高,舆论搭车在为公众提供了表达诉求通道的同时,缺乏对信息传播的把关,极易造成谣言的产生和传播,使公众被情绪裹挟事实,忽略对舆情事件最基本的判断。

  舆论搭车现象在若干重大舆情事件中都有体现。被搭车的事件基本为突发、重大舆情,涉及民生问题、烂尾事件、贪腐举报、重大公共政策议题、涉及社会公正的争议性话题、性别歧视、动物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方面。成功搭车的舆情事件,多是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击中公众的痛点,所以得到公众认同,得到广大网民的关注和传播,短时间内将会吸引及汇集注意力资源,对搭车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引发公众焦虑情绪,造成更大范围的舆情传播,增加有关部门舆情工作的难度。如:恒大风波事件引发烂尾楼问题。

  恒大风波事件,原本舆论火力集中在恒大巨大负债及是否能够偿还的问题上,但是随着事件迟迟得不到解决,舆论发生转向,进而公众将目光转向全国多地恒大烂尾楼事件,发生舆论搭车现象。

  预防舆论搭车现象

  对于舆论搭车现象可以从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媒体做好监督和引导两个方面进行预防。

  首先,需要加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设和使用。可以利用鹰眼速读网一类的舆情监测软件,全天24小时全网自动监测,及早发现网络舆情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应对,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化解公众质疑,做好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避免舆论搭车可能造成的舆情危机。

  其次,媒体因其本身的行业属性和社会责任,具有新闻报道和舆论纠偏的能力。要及时发挥专业优势,对公众关注的舆情事件进行全面、深度、正确的议程设置,做好新闻把关人,核实信息来源,注意报道尺度,加强对于新闻报道内容的监督,引导公众反思事件的深层原因,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丁丽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