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茅药酒事件:愚蠢的舆情管理 爆炸的舆论风暴

2018-04-18 来源:中正舆情

舆论观点

  1、专家观点

  中药药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谭秦东医生对鸿茅药酒的评论,从科学角度来看是正确的,符合事实,有科学根据,是他应尽的医生责任和权力,是为了保护广大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某些特定人群的安全,合理使用这些产品。目的动机是好的,评论是有科学根据的,应予肯定、支持、表扬。致于某些感情用词,不够准确,鸿茅药酒不宜称之为毒药或毒酒。正确评论给企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责任在企业,是企业不当行为,虚假宣传造成的,应由企业负责。重要的不是打压医生的正确评论要求赔偿。而首先要做的是吸取教训、改进工作,提高产品质量,守法宣传。特别要说明产品的益处与风险,适用与不适用范围,要合理使用,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而作虚假宣传,给人群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2、民众观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医生谭秦东被跨省抓捕”事件被广泛关注后,鸿茅药酒便成为了众矢之的,关于该事件报道及其所引发的后续报道,都在不断加深民众对鸿茅药酒的负面情绪。此外,民众还对凉城县公安局跨省追捕的行为表示质疑。

舆情观察

  1、鸿茅药酒

  谭秦东因发帖称鸿茅药酒“是毒药”而遭到跨省抓捕,这在公众看来,是很难理解的。在舆论反应上,民众的情绪较为激动,因为个人安全是公众最为重视的,鸿茅药酒这种追究批评其产品的自然人刑事责任的行为,正是触及到了公众最敏感的利益。公众都有质疑的权利,法律虽然要保护合法的商品声誉,但这并非意味着公众不能对商品进行批评或者吐槽。

  随着此次事件的传播,在鸿茅药酒强势行为的背后,媒体挖掘出来的却是备受质疑的历史。十年时间,鸿茅药酒广告曾被25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通报违法2630次,被暂停销售数十次。其配方中“豹骨”也被质疑来源不明。如此情形下,鸿茅药酒“不良商家”的负面形象在媒体传播中就更加具体了。与之相对的,是该事件弱势的一方,医生谭秦东。网络舆论在支持的选择上往往具有“锄强扶弱”的特点,而此次事件中,谭秦东发帖“吐槽”被抓不仅体现了其弱势的角色,其“吐槽”行为更是引发了大量网民的共情心理,加之媒体在报道中过于明显的情感倾向,整个舆情状况由此形成了一边倒的情形。

  此次舆情事件,对鸿茅药酒而言已非“危机公关”能简单概括的了。产品方面,不仅“豹骨”的来源再被质疑,其产品成分中的“何首乌”“槟榔”“酒精”等都被证实存在“毒”性;品牌方面,品牌历史“传承279年历史”的说法遭到质疑,品牌形象经此一事更是跌落谷底。但纵观整个事件,若要深究其中根源,还是鸿茅药酒缺乏科学的舆情管理思维。

  前置风险管理在当下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已经逐渐凸显。近年来,整个社会对于中医的争议是愈加频繁,鸿茅药酒作为中医相关企业却未能及时预见其中的风险,提前对产品作出调整和解释,这是导致了现今窘境重要原因。再者,其在广告宣传上的问题也是如此,面对着全新的舆论、法律环境,鸿茅药酒由始至终地做着“老一套”的宣传,以至于被不断通报违法、暂停销售。然而,就在鸿茅药酒面对着如此严峻的舆情现状时,其自身却没有丝毫的舆情风险概念,以致于长时间地不对企业进行整改,反而大张旗鼓的去追责质疑自己产品的医生。“鸿茅药酒案”中鸿茅药酒的舆情管理由始至终都是典型的反面案例。

  2、政府机关

  此次案件中,地方政府机关单位备受舆论质疑。凉城县公安局及凉城县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在该案件中过于“积极”的态度及行为都让舆论怀疑其与鸿茅药酒有不正当的关系。其中凉城县公安局作为执法单位更是成为舆论责问的主要对象。

  据报道,谭秦东所发贴文的总点击量才刚过四千,其传播范围可想而知,影响甚小的贴文,却硬要被鸿茅药酒加以“致多家经销商退货退款”的说法,这难免有些勉强。然而,面对鸿茅药酒“勉强”的报案,凉城县公安局却不经实验验证和科学判断就立案侦查,将矛头直指文章作者谭秦东,这其中的缘由不得不让人质疑。

  就在全国舆论一片哗然的情况下,凉城县公安局第一时间对谭秦东的抓捕理由进行了回应,这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其回应内容却有待商榷。其一,该回应内容称“谭某的行为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说法,是存在超越角色的成分的。我国刑诉法明文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声明发布时,该案件还并未经过法院审判,公安局擅自在声明中发表“定罪”言论,也不得不引起舆论进一步质疑;其二,该回应“1月25日经检察机关批准对其逮捕”的说法,似乎存在“甩锅”的嫌疑。殊不知,整个抓捕行动并非单个机关单位所能完成的,责任本就存在,而推脱之举的出现,不仅陷友临部门于舆论漩涡,更给公众以急于“卸责”的印象,质疑自然愈演愈烈。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