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福建泉港碳九泄露事件舆情研究

2018-11-19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官方的回应引发了舆论新一轮讨论,碳九危害影响和具体处置情况等继续被追问。与此同时,与碳九泄漏相关的微博热门话题被删除,引发了众多网民的不满。对此,媒体再次集中发问。《每日人物》报道质问,涉事地为何六天所发通报信息前后不一致?《财经》杂志追问,为何四天后才公布是裂解碳九?新华社刊发报道《三问泉港碳九泄漏事故》,追问“碳九对人体危害到底几何?为何多日后清理工作还未结束?何时才能解决厂居混杂问题?”《新京报》也刊发报道《四问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对人体危害会有多大 油污清理进展如何?》。

  4. 官方组织专家予以解释 事件进入司法程序

  11月10日,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发布《关于福建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码头化学品泄漏专家会商及相关情况的通报》,邀请多位专家对现场进行勘查研判,并对群众关注的“碳九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为何持续有异味、该事件目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接下来还要做哪些生态修复工作和空气质量监测结果是否真实”五个热点问题进行解释。该份解释性通报获得人民网、央广网等主流媒体的转载,也获得了较高的舆论认可。

  此后,有关事件的调查及处置工作快速推进。泉港区政府10日通报称,警方对涉碳九泄漏事件的4名企业人员进行依法调查取证,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福建检察机关于11日介入该事件。泉港区政府网站13日发布事件处置进展情况续报,称已基本完成总长约4公里的岸滩清理任务,海水水质正常。14日,泉港区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处置进展情况通报称,公安部门以涉嫌“重大责任事故罪”刑事拘留3名东港石化公司人员、4名涉事油轮人员。

舆论观察

  焦点一 相关单位是否存在隐瞒实情

  舆情发生之后,多数舆论质疑涉事相关单位存在隐瞒实情的情况。如网民“@咖喱牛肉炒面” “吐槽”称,“4号发生这么大的污染事件,几十人出问题,到今天才报道。说明什么?说明地方政府封锁消息能力强,办事效率高啊!”不少网民批评政府的删帖行为,担心受损百姓的情况,如“@金牌律师-lawyer”追问“最后是压不住了,被媒体爆出来了……那些受到损害的人怎么办?”

  央视网评论指出,面对可能严重的后果,涉事公司避而不谈,环保部门只是不断发布环境空气质量通报,一再告诉公众,正常正常很正常,安全安全很安全。问题是,这样的“正常”和“安全”并不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光明网评论更是直指泉港区官方难以逃脱瞒报的嫌疑,认为政府至少在信息公开和污染通报上存在重大疏漏。

  “@人民日报”评论进一步指出,人命关天的事,麻痹不得,更麻木不得。处理碳九泄漏事件,信息披露应准确而详尽,对受害者的治疗应及时而精心。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次生事故发生。

  焦点二 此次泄漏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多大

  引发此次事故的碳九成为舆论讨论的另一个焦点。不少网民表现出恐慌情绪,认为碳九“有毒”并对人体产生伤害,如“@青年阿北”表示,“化工原料泄露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本人从事这行深知生产材料的可怕危害之处”。不过,后续解读类文章的出现,令舆论渐渐恢复理性。

  据果壳网文章解释,公开报道称泄漏的是裂解碳九,相对来说,裂解碳九长期健康风险不大,但经济损失很大。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吴立新解释称,碳九的主要成分是不易挥发性物质,因此不会通过空气吸入人体,主要还是通过污染食物引起人体中毒。《科技日报》关注此次污染的长期影响,指出泄漏部分的富集问题不容小觑,可能流向海岸、礁石、养殖区等滞水区,也可能附着在海草、鱼类、泥土、海鸟上,因此涉事海域治理是长期系统的工作。《北京青年报》评论追问,当地表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含量属于安全值,当地环保部门将委托专业机构对水质、海产品进行取样检测”,可是从网上的一些反馈来看,实际状况或许多少有些出入。真实情况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披露并详细答复。

  焦点三 背后隐藏的生产责任和监管不力如何处置

  作为一起生产责任事故,公众还将讨论焦点聚焦于事故发生的背后机制。部分声音认为涉事企业没有尽到风险提示义务,应承担责任。如中国环境保护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在这起事故中,企业是主要责任方。他表示,企业最清楚碳九的危害性,但东港石化未能进行有效的通知和人群的疏散,因此企业应该对造成的损害进行全面赔偿。还有舆论观点关注到化工厂为何挨着养殖区、环评手续是否合法等细节,认为相关部门需要接受全面拷问。如澎湃新闻评论称,梳理近年来发生的公共环境事故,大体不难发现,大部分并非单独的、突发的事件,背后往往暗藏着一系列监管环节失守。涉事企业作为直接责任方,当然无可逃脱,但从规划审批、日常监管,到事故处置等等,各方的责任都不能不捋一捋。只有对责任方“一个都不放过”,才能真正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对此,《法制日报》旗帜鲜明地呼吁,只有对涉事企业和相关责任人进行依法严惩,才能彰显国家环境生态保护的决心和力度,才能对业界产生强烈的震撼,促使相关行业安全监管进一步严格起来,防止类似惨痛的事故再次发生。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