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私房粽游走法律边缘
在网络上,还有售卖各式“新鲜口味”粽子的微商,比如黑米葡萄干粽、红豆红枣粽、泰国糯米粽、小龙虾鲜肉粽、牛肉蛋黄粽、泡椒牛肉粽、香菇酱肉粽、纯鲜肉粽等,价格在2元至12元不等。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名卖家,其号称自己的粽子为手工制作,没有添加防腐剂。在卖家发来的图片中,记者发现粽子制作场所是平房样式,墙上带有大量不明污渍,粽子先用真空包装,后放入礼盒中。对于生产日期、有效保质期等问题,卖家只承认是现包现发,却无法证明粽子的具体生产日期是哪一天,对于保质期也只说至少在一个月以上。当记者询问图片中制作场所卫生状况如何保证时,卖家便不再回复记者。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即使是捧场者,其中也不乏只是帮忙而已。对于转发叫卖的粽子,转发者甚至不清楚来源。
“我就是应微信群里朋友的要求才转发的,说是支持年轻人创业。”在北京工作的戈暮告诉记者,当时,这名群友还发了红包以示感谢,“质量怎么样我也不清楚,我就是帮帮忙”。
无论是帮忙转发还是真的自家制作,记者了解到,朋友圈里卖的粽子绝大多数没有相关证照。这些微商几乎都没有线下实体店,一般在自家厨房或者在外面租的房子进行家庭作坊式加工。绝大部分的美食微商没有办理经营许可证、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因为微信朋友圈卖食品没有办理卫生许可,对于原材料进货渠道是否正规、烹制时的卫生条件是否达标、食品保鲜是否完善等信息,消费者都无从得知,这无疑增加了微商销售食品的安全隐患。
记者随后联系了几个在朋友圈内转发“私房粽子”信息的卖家。其中一名卖家告诉记者,“保证自家制作,安全可靠”,同时还提供了网店好评截图给记者。当记者询问为何不直接通过电商平台交易时,对方称,目前购物类网站对食品销售管得很严,发微信朋友圈则方便得多,“小本生意,太麻烦了”。而另一名卖家则称“可以直播包粽子过程”。记者随后在一些食品销售网店里发现,店家会强烈推荐通过微信销售:“朋友圈里更新快,优惠多。”
安全保障
食品监管需与时俱进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莫让“三无自制粽子”污染食品安全,破坏节日气氛。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冯双庆告诉记者,粽子的保质期是根据制作方法来定的,普通粽子仅仅经过加热,建议买回去尽快吃完,即使放在4摄氏度的冰箱里最多也就保存三五天;真空包装的粽子经过特殊处理,里边的氧气被抽掉,而微生物繁殖需要氧气,抽真空后不易滋生微生物,一般可存放3到6个月。目前,粽子的保质期并没有统一的国标,商家执行的是企业标准。
冯双庆建议,消费者在购买粽子时,可以根据外包装上的标识看应该在什么情况下存放、存放几天。
“养生的旗号属于打擦边球,我们需要看其所谓养生的配料是什么。比如,常见的五谷杂粮可以添加到粽子里,但是加进去并不等于就是养生粽子。所以,消费者不能被五谷杂粮或其他什么配料迷了眼,要仔细看营养成分、配料的使用比例等内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看来,新口味、新品种的出现,可以说是市场自发行为在回应消费者的多样诉求。尽管粽子是传统食品,但产品本身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也可能被当下诉求各异的消费者淘汰。因此,有关粽子的监管也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在保障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为食品的推陈出新提供可能,并及时作出相关品名的规范以及强化食品添加剂的监管,防止消费欺诈。
在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布的自制“私房美食”信息中,大部分商家除了标注产品简介外,都没有提供相关产品的标准号、配料等相关信息,也没有提供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据一些美食微商介绍,售卖自制食品的很多都是兼职,因为门槛低、成本少,所以吸引了不少人加入。
“对于网上出售各种手工粽子,在监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对于那些在监管之下由大规模企业生产的粽子,在一些人看来都会有监管是否在走形式的质疑,那么对这种家庭小作坊生产的没有监管的粽子,又何以相信这是安全的呢?”朱毅说,现在很多物品都在网上出售,有的甚至不在电商平台上出售,而是在微信朋友圈里叫卖,对于这些情况,监管就更加困难。目前最重要的还是培养、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
对此,孙娟娟的建议是,养生是目前消费者非常关注的一种健康型消费诉求。鉴于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尽管可以借助食疗促进养生,但是就某一类食品而言,其如何养生是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含量及其功能来实现的。当保健食品的使用目的定位在保障和促进健康时,其功能声称里并没有养生这样的选项。因此,一方面需要打击借“养生”这样的宣传以误导消费者的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与时俱进的消费诉求,借助术语和定义的明晰,规范市场上出现的从营养、生产方式等角度作出的新的食品声称。对于由于网络平台发展所推进的线上粽子等食品营销渠道和方式,专项类的整治和风险交流也有助于保障假日期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保护他们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
责任编辑:wu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