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抖派”?“抖派”有哪些危害和教训?

2018-05-19 来源:今日头条

  【越权享受】

  有人把公权力与个人享受的待遇自然地划上等号,并为此不择手段追求高消费、阔享受。如中央巡视指出的南航集团公款打高尔夫球成风,下属一家公司仅一年就花了上百万元。

  有的党员干部俨然把公家资金当作可以随意取用的私人存款,如苏树林在中石化任职期间报销私人各种花销,到福建任职后依然如此。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的领导干部纯粹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级别和地位而拿公款肆意挥霍,满足自己“高人一等”的心理,如新疆司法厅原副厅长任杰灵,但凡乘飞机出差必选头等舱,没有头等舱宁愿推迟行程也不愿意“委屈”自己。

  还有的谱大得已到荒诞程度,如时任西安市委书记魏民洲出国要让人带上厨师、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保证能吃到中餐;宁波市原市长卢子跃派公车往返千里接送理发师。在生活享受上放纵自我,长此以往,终将滑向腐败的深渊。

  【拥权自傲】

  把权力、职务当作高人一等的标签,对党员群众盛气凌人,官气十足,打官腔、摆官谱、抖官威。

  有的不愿深入基层,不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愿同普通群众打交道;有的讲求前呼后拥、声势排场,出行要人拎包,下雨有人打伞,表现出一副“与众不同”的姿态,与群众拉开距离,如对重庆原市委书记孙政才的违纪通报就指出他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群众纪律,讲排场、搞特权;还有的与下级、群众接触时两眼朝天、吆五喝六、口大气粗,有的感情冷漠、推三阻四、故意刁难,眼皮一耷拉“研究研究”“商量商量”,拖而不办。

  这些行为犹如一道屏障,隔绝与群众的感情交流,严重损害党员干部形象。这样的干部,群众深恶痛绝,给他们量身定做一顶“帽子”,叫“抖派”。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为是思想的反映。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之所以屡屡出现,首先,从根本上讲,源于一些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上出了问题,对权力的本质属性认识错误,把权力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发家致富的“帮手”,而非为人民服务的工具。

  其次,特权现象与社会发展程度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去因物质贫乏而造成的某些领域的特权现象逐步减少乃至消亡,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加之市场在公共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尚不充分,给特权的产生带来一定空间。

  再者,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健康因素,比如,官本位思想、好面子文化、庸俗人情观等,给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给治理特权问题制造了一定难度。

  还有,从监督角度看,特权现象与过去一段时间对权力监督不力、管党治党宽松软有一定关系。有的地方党的纪律和规矩放任松弛,党纪国法在一些人眼里成了橡皮筋而不是硬约束,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权力监督存在空白,导致一些特权思想严重的党员领导干部,逐步将手中的权力异化为谋取私利的特权行为。

  毫无疑问,特权思想与特权现象与党的宗旨性质格格不入,若不坚决反对,势必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破坏党群干群关系、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加剧权力腐败、败坏社会风气、阻碍改革创新。

  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着清醒认识,“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这个问题不仅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涉及党和国家能不能永葆生机活力的大问题”,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在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的重要意义;今年年初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又一次对反对特权作出重要部署,彰显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如磐石的决心。

  应当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补足党员干部“精神之钙”,狠抓作风建设,严明纪律规矩,完善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在规范权力运行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特权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不信特权信规则正在成为共识。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势如破竹,全面依法治国稳步推进,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制度漏洞逐渐减少,法治观念渐入人心,也为铲除特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就能不断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wuyong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