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墙:互联网新战场

2018-04-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四

  和农民打了几年交道后,胡伟认为,村村乐让一批埋头种地或者背井离乡的农民,看到了城乡之间的机会。他们在从事刷大墙、发传单、下载App这些粗砺工作的同时,逐步有了契约精神,掌握了基本的互联网操作,熟悉了外面的世界,也开始思考连接城乡的新的可能。

  陈振彬就开始琢磨土地流转中介的可能。他发现很多企业或种植大户有集中土地的需求,但他们在村里没有熟人,亦不清楚土地的质量和背后的手续问题,于是把这项业务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

  家里人原本希望他出去打工赚钱,觉得在农村没有出路,而他天天接触的网络世界像是传销。他曾尝试帮品牌组织过农村集市式的营销活动。以互联网的眼光来看,这无疑“太重”,却又是在农村屡试不爽的方法。但他的家人一度觉得他被洗脑,没收了他的电动车,禁止他进家喝水,逼他只能在村头的树荫下午睡。成功那天,他买了零食和酒,躺在自家玉米地里痛饮了一番。

  眼光投射到更广阔的领域,农村愈发需要城市的帮助,而不应该单纯被抽血。陈振彬后来在超市打工,一度做到执行店长。当时的他经常收到各种农产滞销的消息,时常发动人脉,带着各色朋友去田间地头救急。

  郑州的一位“站长”谷存杰也做类似的事情。为了协助郑州周边的乡镇推广农产,他组织城市居民区前往郊区采摘,指导村庄举办以小白菜或苹果为主题的文化节,还在老家举办农民春晚吸引眼球。

  可实际上,这位1970年生人,近30年前就离开了老家安阳的农村,如今是一家软件店的老板,在郑州早已买下了每平方米两万元的房产。家人很多年前就被接来省会,旧村只余200多口人,全是老人小孩,一年只回去一到两次。但他仍时常在网页搜索栏录入自己家乡的名号,期待着一些变化发生。

  据统计,整个河南,几乎半数的村村乐站长与谷存杰、陈振彬类似——他们身在城市,仅仅因为心怀故土,下意识地想为熟悉的土地做些什么。

  他们最为清楚,留在故土的乡党们需要帮助。一家农贸公司毁约,全村35万斤土豆就可能烂在地里,闻风而来的经销商们在旁冷眼旁观,坐等绝望的老农将价格降到6分钱一斤;另一个县的山药面临滞销,前去救急的“站长”们发现,整个村没有一个懂网络的年轻人,伏在地里刨山药的,都是业已驼背的老人。

  在陈振彬的老家,也有年轻人近来回乡,闲散一两年后找不到工作,只得失望地继续外出打工。他的弟弟是整个村委唯一的年轻人,其他老干部连复印机都不会用。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农村网民不上网并非“不愿”或“不需要”,头两位的原因是“不懂电脑/网络”和“年龄太大/太小”。

  过去5年里,胡伟去了很多村庄,走过很多土路,睡过很多农家的炕。躺在又硬又冷的土炕上时,他总会想到自己10岁时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一台收音机,那是当时已去郑州打工的父母寄给他的。很多个只有自己留守的黑夜里,他从那台收音机里听到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听到“外面”的信息。

  后来他告别了农村,走上了高速公路。他大学毕业后进入联想集团,两年后创业,在美国购置了房产,付400美元修剪一次草坪。有那么几次,拉上窗帘,光辉隐去,他梦见幼时的自己被村里的野狗追赶;钻到田里掰玉米棒子;扎进池塘游泳,水凉得钻心。

  现在他“回到”了农村,每天与至少3位农民聊天,用冰镇的碳酸饮料待客,下乡时一顿饭灌半斤白酒。和京城其他四五十岁成功人士大多柔软细腻的手不同,他的手掌粗糙有力。

  几年间,他与基金会合作,资助过农村贫穷家庭,又与慈善机构、电大合作,在农村推广“贫困生免费上大学”的项目。可这些举措放在宏观语境里充其量是修修补补,他只能期待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觉醒”,以点带面,帮村庄找到致富的门路,实现城与乡的连接。

责任编辑:wuyong

上一页 1 2 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