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消亡得了吗?
手机消亡得了吗?
余效诚
最近,微信上出现一些说法,比如,手机五年内消亡,开始觉得没什么,标题党而已。后来仔细想,发现一个问题,中国任何一个新说法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困扰,但是一旦发展起来都会陆续释放影响。最近出现的这些耸人听闻的说法,正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话语形式,即将进入官方标准文本体系,这就不得不让人奇怪和警惕了,到底是什么问题呢,现象和实质难道没有区别吗?
类似的还有,互联网即将消逝,被物联网取代;人工智能会消灭人类,人类即将被机器人取代。其实类似的话语很多人说过,比如纸媒要消亡了,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目前首先消亡的是新媒体。BBS被聊天室取代,聊天室被QQ取代,QQ被微信取代,最近又有新纸媒出版,各种媒体的存在有他特定的规律。为此,本人有三个观察角度,愿意和大家分享:
一是,互联网进入移动智能通讯终端时代,到底该如何认识,总该有个概念。
《新媒体概念十年解读观点综述》,这是我两年前的文章,对新媒体从语言类型上做了一个概括,在描述新媒体现象时,社会各界流行:新闻语言,行政语言,宗教语言、我则使用了学理语言。这是我们常见的描述当今互联网种种现象时使用的语言类型,分析的结果是:社会上对互联网的未来阐述,出现了现象派、概念派、趋势派和学理派。现象派描述了生活现象、新闻现象、经济现象、社会现象、军事现象、甚至政治现象。概念派设计了各种概念,但是大多基于不同的现象,把现象当作本质,当作概念。趋势派则把某些现象当作趋势,倒是学理派不紧不慢,细细咂摸各种词语的内涵外延,寻找最能承载、表达各种现象背后的实质的词语,极力打造一个系统的理论。
不少人逐渐接受了我的观点,即非学理语言正在肆虐我们的网络论坛,甚至社会各界。大家习惯成为标题党,并用艺术语言表达学术观点进行学术性讨论。难道艺术语言不可以用于讨论论证吗,过去迟滞反馈模式时代,这似乎是可以的,因为不能即时反馈,所以不存在即时反馈,而可能立即遭到反驳的威胁,是否严谨无从知晓,尤其权威人物说话分量重,观点大体看起来没问题,也就那样了,是不是艺术语言表达一般没人追究。何况,人类到目前为止,确实没有关于艺术语言不得用于表达学术的法律或者规范,基本上还是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接受。当然,法律文本、应用文书、学术论文性质的文章等,已经不允许出现艺术语言了,除此之外的其他领域艺术语言还是很有市场的。
而且,公众信息传播如今已经进入了人联网的时代。过去,互联网充其量只是桌联网,只要你坐在桌前,人可以通过桌子上的电脑联络世界各地,但是离开桌子,和别人联网的事情就不存在了。如今移动通讯终端,而且还是智能终端出现了,每个人走到哪,都可以联络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人,而且无论你走到哪,你想说什么话,大家都能看到,这就是一个从桌联网走进人联网的时代,其变化的实质就是: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模式,开始出现。
我贡献的理论观点,就是把这个传播学变革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具体的阐述:公众信息传播已经出现了各种、各类网络公众信息预制代理的产业,这是人类产业类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产业,这不仅令公众有了方便查讯信息、核对信息、发布信息的生存条件,也改变了商业形态,出现了人体真身相关与否的消费类型分化:
一种是不需要人体真身走到买卖现场的消费,可以躺在沙发上购物的网络购物的商业模式;
另一种是那些人体真身必须到场的消费,比如游泳、滑雪、理发、吃饭、看电影、玩CS或VR,修指甲、美容等等。单纯供需信息匹配的网络功能,实际上正考验着无人超市的存在,什么人才会去无人超市,不会使用网络的人,不去;会使用的,网购即可;需要人体真身到场的产品,无人超市不经营。这是商业受到的颠覆性冲击。
还有图书业,天津滨海图书馆最近热闹非凡,但是去读书的人并不多,照相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毕竟那里的建筑内部装潢太壮观了。这种场合实际涉及的是教育,互联网手机端的教育正孕育着巨大的产业需求,需要我们对数字网络学校的五大支柱有足够的清醒的认知,数字教材、数字教室、数字教师、数字教学管理、数字教学标准,这将彻底改变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当然对那些一贯喜欢表达演讲的人,做为师资资源,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充分的环境,能够演讲的人越来越多,也是一种全新的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一些全新的行业正在诞生:所谓公众信息传播预制代理产业,预制代理公众出行车辆信息的是滴滴,预制代理公众出行票务信息的是12306,预制代理买买双方交易公众信息的是淘宝,预制代理人们旅游出行信息的是途牛,各个行业都在努力的学习,学习并研究各个行业特有的消费者行为学规律,并尊重规律改善相应的网络服务,这应该是未来产业竞争最重要的领域。
在这种信息传播效率全新模式环境下,越来越多过去看起来似是而非的观点都被证明是错误的,甚至是及其荒谬的,人人都可以用及时反馈的手段,看看你说的究竟对不对,即使是哪位名人。当然,名人也会进步,也会不断修正自己,于是我们发现:大家修正的方式在不断从非学理语言向学理语言靠近,尤其在科学话题上。艺术语言的纰漏越来越被大家认知,艺术语言的粗犷误事越来越被大家确定,用艺术语言谈论生活常常可以妙趣横生,但是艺术语言用来指挥生产,常常带来的是混乱和没完没了的吵架。学理语言就相应好多了,我以为,这种专业领域的语言体系的发展,从文化学角度说代表了产业文化,从经济学角度说代表了经济发展的规范质量,从产业学角度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标准。
不仅如此,目前,公众信息预制代理产业已经伸向各个传统产业领域,或改造之,或取代之,或创造出全新的产业业态。人们看到了这些变化,但是始终忽略了一切的一切都因为计算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通讯技术的综合使用,实现公众信息传播效果的即时反馈,产业企业也好、教育机构也好,政府管理也罢,包括百姓的生活,乃至公众具体的语言表达习惯,都将在这场变革中得到全新的颠覆性改变。
只是我奇怪:为什么大家对这个核心本质的阐述没有兴致,而只对这个核心本质的出现带来的结果,趋之若鹜。而且我认为不了解这场变革的本质就会有经济上的错误决策,事实也证明了我的判断,不少企业盲目投入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是个行政语言,行政语言和艺术语言很多不定型不确定内涵的缺欠,注定会影响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质量。错误的决策还能胜出,不是对方太笨,就是自己运气太好了。
二是,人类五官的需要,应该肯定还是互联网科技追逐的方向
那么,互联网到底会不会消亡呢?会不会“消亡”,关键看怎么理解“消亡”。自从互联网在美国出现到今天,互联网的形态变化,技术变化摩尔定律已经说明了一切。我的观点是: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才刚刚开始怎么就要消亡了呢?什么时代?公众信息传播的即时反馈模式的时代刚刚开始。这是人类在公众信息传播这个事情的第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人类没有媒体,只能依靠自己的身体,出声动作,来完成信息传播。用今天一个时髦的名词可以叫做自媒体。即不能记载,又不能存储,更无法形成公众信息,别说传播了。
第二个时代有了文字,有了平面媒体,公众信息得到了存在的物理和社会机制,中国五千年文明说的就是这个时代。
如今开始了第三个时代,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可以即时反馈的时代,对应这个时代,前一个时代变成了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属于迟滞性反馈。因为迟滞,图书中的信息需要经历那样的学校一级一级阅读学习;因为迟滞,信息的传播需要各行各业不断的组织考试,查看学习效果;因为迟滞,商业需要建设无数的大楼,把商品陈列其间,供消费者专门花时间浏览选购。而如今全变了。
对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才刚刚才开始,怎么可能消亡呢。而且互联网被物联网取代,没有互联网了吗?物联网是物与网络的链接,没有互联网,物还是物,永远成不了网。就像吃到第十张饼吃饱了,非说前九张饼吃了没有用。这是多奇怪的逻辑。
之所以出现这种焦虑,我以为还是大家不知道互联网发展方向在哪,说的人可能是胡说,听的人,真的动心了:啥都消亡了?我这巨大的投资怎么办。后边的话愿意说给这些人听,互联网的发展还会围绕人的五官需要发展。
这个五官不是眼耳鼻舌身,而是眼耳身脑心。人的眼睛今后会大量长时间停留在手机上,怎样不会被伤害,怎样不会疲劳,怎样更舒适,怎样更清晰,这是手机生产商必须研究的。人的眼睛看起来都一样,实际上差异很大,估计各个生产商都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无疑都来源于他们产品的定位,打算为什么样的人生产手机。再有耳朵,目前手机的声音还仅仅是接听通讯,未来手机会兑现所有家用电器尤其音响的功能。当然到那时你说这还是手机吗,通讯功能已经变成最基本,但却是必须的一个功能。有人永远不戴手表,但是没有人永远不需要和别人联络,这是手机永远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至于手机里未来集合进什么功能,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玩,越来越有用,肯定和最初的无绳电话不一样了,那有什么所谓呢。只要还在手里使用,可以有很多实用功能,大家肯定还会叫它手机。就像互联网,无论你连接了什么,没有它什么物体都成不了物联网。
三是,非学理语言或许即将成为公众重点审视科学话题表达效果的重点
非学理语言在汉语言体系中被用于新闻写作,被用于文学创作,被用于语文、哲学等社会科学教学。但是我们知道,最近不少学者在倾力做一件事,批判文革。
但是经历过文革的人都很熟悉他们的语言方式,常常给人一种感觉:他们是在用文革语言批判文革经历,用文革思维评论文革事件,用文革逻辑推理文革人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文革标志那,其实文革标志并不是文革独有,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朝廷内部斗争都会看到这种东西。用我的语言表达这就是一种非学理语言,不讲逻辑,不讲概念,不讲外延,信口开河,凭着个人社会地位恣意使用语言暴力,气势不如人,就认怂;地位比人强,那就逞凶。盖无禁忌,也是水无常形。
五四时期这种语言受到了各个文豪大神们追捧,逐渐形成套路;慢慢随着国家政权稳固,语言学奠基,逐渐积累了机会,讨论进一步推进,可惜遇见文革。文革前,领导们使用这种语言造成社会各界矛盾重重,文革中红卫兵获得这种说话地位也使用起这种语言,当然那些当初有地位的人肯定受不了这种语言的力量。文革语言的存在,不是人的存在,而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存在,一种支配语言的结构构成方式的存在,是一种保持这种理念标准载体的存在。
所以,我的观点是,我们真该检讨,我们的文化中保存着这种非学理语言,它可以描绘很多匪夷所思的事物,可以抒发复杂深刻的情感,也可以表达各种粗俗简陋恶劣的认知,唯独没办法成为百姓公众真正冷静、清晰、表达和描述科学话题的本领,不能成为我们新一代大学生学会掌握的文本性写作能力。如今互联网进入智能移动通讯终端时代,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发展了根本性变化,从迟滞性反馈模式,转变成了即时反馈模式。
如何科学理解公众信息传播效率反馈模式,需要学理语言标准的建立和普及,这不仅仅是互联网新时代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整体进步的需要,更是民族复兴,经济社会腾飞的需要。非学理语言已经困扰我们很多年了。让我们一百多年前的先贤们企图极端颠覆我们的文化,他们认为我们的制度不行,我们的文化不行,我们处处不行,当初听起来振聋发聩,但是如今想起来大量都是非学理语言。原因想想也简单,我们刚刚从文言文转向白话文,也就是学习西方的语句方式说国语,哪里有余力构思我们自己的学理语言体系。
何况我们还不是一个西语系民族,不是表音文字民族。表音文字民族先天需要逻辑,因为表音文字,先字母,组合词,再造句的过程形成的。词语语句章节段落的构成,从小就要学习逻辑。而我们表意文字方块字本身的生产,本身就是多民族、长时间,积年累月,约定俗成的文字语言体系。每个字都是一组相关字意的意义团,这个相关常常是生活关联,而不是纯粹的逻辑。西方的语法很早就有,而汉语普通话的语法,在五四之后才被语言学家根据西方的语法形式归纳出来。这些都形成了非学理语言形成的客观历史背景。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的,而是我们发展过程走到了这里。
进入了公众信息传播即时反馈时代,凑巧需要我们检讨这个事情,因为它正妨碍我们认知互联网的新时代的发展。我们不少人看到关于“灭亡”的语言就害怕,看到“消失”的诅咒就担心,生怕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护。确实,改革开放已经到了一个新时代,大量的社会财产需要有前瞻的思想方式来理清认知社会发展的思路,不能再人云亦云,因为每个人说的话都是按照自己的目的和理解的方式,希望改变别人说出来的,只有自己掌握了科学的语言方式,才能实现和社会进行科学交流。
这么说大家或许就不必纠结手机消亡或者互联网消失这种事情了。
责任编辑:liu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