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时代 谁来保护我的"人脸信息"

2019-10-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加强人脸特征信息全链条防护

  “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人工智能教育专委会一位委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隐藏的安全隐患也可能来自误操作等其他原因。比如智能摄像头将数据向云端上传时需要网络传输,这个过程可能会出现数据泄露;也有可能数据管理者与一些不具备足够服务能力的第三方合作出现安全漏洞。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为的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人脸数据的泄漏。

  9月20日举办的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在网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交易隐患。金融机构在相关交易时,人脸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的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

  张加万也提醒,现在对于人脸数据的科普还远远不能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其隐藏的风险,“很多客户根本看不懂那些授权文件里的内容代表哪些具体内涵,但为了使用那些服务,还是同意了授权。”

  “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李伟表示,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风险比较大。部分机构高估了弱隐私特征的识别作用,在网络空间仅依靠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存在严重隐患。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张加万也在各种场合呼吁,在技术仍存在风险的时候,别太急于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领域。

  从与老百姓钱袋子直接相关的人脸识别支付应用角度,李伟认为目前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但也应遵循“用户授权、最小够用”“表达意愿、多重认证”以及“风险补偿、全程防护”原则。他建议要主动建立健全风险赔付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机制,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加强人脸特征信息端到端的全链条安全防护。(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胡春艳)

责任编辑:baizhiying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