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不再成为网络世界“透明人”
原标题:让儿童不再成为网络世界“透明人”
家住江苏张家港的年轻妈妈孙女士,每当开学前后,就会隔三差五接到教育培训机构的“问候”。这些培训机构对她孩子的姓名、学校、年级等信息了如指掌,连推荐的课程都有针对性。同样,另一位年轻产妇丁女士今年刚生下宝宝不久,当地摄影馆的“骚扰电话”就频繁打进来,声称可以提供婴儿理发、制作胎毛笔、摄影等上门服务。
不管是孙女士还是丁女士,她们都对此现象感到担忧和害怕。她们疑惑,孩子的信息是如何被泄露的?
今年10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将正式实施。
据专家介绍,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儿童网络保护的立法,明确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布、传播侵害儿童个人信息安全的信息,确定了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的具体原则,以及网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该规定填补了互联网时代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空白。
儿童信息被牟利者视作“肥肉”
王玲(化名)大学毕业后进入张家港一家颇具规模的培训机构做前台行政工作。一次,她的丈夫秦某提到,有位老同学正筹备开培训机构,需要生源。出于同学情谊,王玲将其所在培训机构的6000多条学生个人信息发给了丈夫。这块“肥肉”果然很有油水,老同学拿到信息后通过有针对性的推销,获得了较大利润。经过举报和一系列调查,警方很快锁定了王玲夫妇。
90后王某在张家港市区经营一家婴童摄影会馆,他找到在张家港某医院任妇产科医生的朋友陈某,拜托她提供更多婴幼儿信息。陈某禁不住朋友恳求和利益诱惑,便通过医院内部网络,登录当地妇幼平台,获取全市孕妇及婴幼儿个人信息共计1000余条,信息中包括婴幼儿的出生信息、父母名字、电话、家庭住址等。
获得这些信息后,王某的市场一下就打开了。为了表示感谢,他给陈某支付了好处费数千元。之后王某被多名产妇举报,陈某也未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只是相关案件的冰山一角。”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承办检察官盛敏说,由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起步较晚,对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尚缺乏专门的保护规定及机制,致使过度采集及使用儿童个人信息情况普遍存在。
不法分子用儿童信息威胁、诈骗家长
据盛敏介绍,让人担心的是,一旦不法分子用儿童信息威胁、诈骗家长,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可估量,经济损失也不容小觑。
最近,一种在QQ上假冒学生的新骗术让很多家长中招。
今年上半年,张家港市的俞女士在QQ上收到一个加好友申请,打开一看申请者竟然写着女儿的名字。俞女士以为是女儿新注册的QQ号,就点击通过了。女儿说,学校邀请了名校教授来校进行数学等课程培训,自己想参加,须由家长联系学校王主任报名,还有半小时报名就截止了。俞女士立即添加了王主任的QQ,把1万元报名费转到了王主任提供的账户上。当天傍晚,俞女士打电话给女儿,说培训费交上了,女儿完全不知情,俞女士才意识到被骗。
检察机关在审查过程中发现,这个由吴某等3人组成的诈骗团伙通过黑客进入学校QQ群,非法获取学生及家长的姓名、QQ号等信息,在QQ上假扮学生与家长联系。该团伙共向400余名在校学生家长,以孩子名义发出QQ好友申请实施诈骗。山东、四川等多地均有学生家长受骗上当。
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起由于学生个人信息泄露而引发的诈骗案引起各方关注,儿童在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不仅关乎儿童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乎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用法律和制度予以保障。
用法律织密儿童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网
近年来,各地儿童信息泄露事件屡见不鲜。在安徽,曾有大量新生儿住院视频出现在某视频网站上,画面里,“姓名”“年龄”“诊断病情”“入院日期”等信息一览无余;在山东,有人只需花3.2万元,就能买到济南市20多万条1-5岁婴幼儿的信息,内容具体到每个家庭的门牌号……
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受侵害。
根据腾讯儿童发起的“儿童网络保护大调查”,对安全风险认知不足、过度上网、无意识卷入违法犯罪、泄露个人信息简介造成财产损失、接触有害信息、遭遇网络欺凌等已成为儿童上网时的八大风险。
如何有效保护儿童个人信息已成为一个世界性议题,许多国家专门对其进行了立法。2019年年初,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以某短视频软件国际版“涉嫌非法收集13岁以下儿童信息”对其处以罚款570万美元。
以前,由于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儿童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儿童网上信息保护工作存在规定过于笼统、条款不切实际、处罚不到位等问题。
据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国内未成年人保护举措密集,成果颇丰。比如,《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合作框架协议》签署,《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儿童福利司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第九检察厅专门从事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一号检察建议发布等。“这些举措在现实世界中织就了一张扎实的儿童保护网。”
责任编辑:baizhi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