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点名批这21种形式主义怪象

2019-06-04 来源:搜狐新闻
现象:现在要求党支部每月必须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这本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好政策,但有的单位却“程序化”了,每次都是“领导读文件”“党员写心得”“支部收资料”,看似热热闹闹,实则没有成效。

  学习笔记“模式化”

  现象:有的地方记学习笔记要求用统一颜色的封皮、统一规格的图案,有的要求在特定位置统一打印姓名、单位等,有的还要求完成一定的字数和页数等,这种“模式化”的学习笔记除了增加工作人员的额外负担外,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本本”主义盛行

  现象:“学习笔记本”“履责记录本”“民情家访笔记本”“基层调研笔记本”……几乎每名基层干部的办公室,都能找出一大堆各种“本本”,而这些“本本”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留痕,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其实,每个人的记录习惯不一样,对于不喜欢“本本”多的人,完全可以“一本走天下”。

  调研“身入心不入”

  现象:现在党员领导干部坐办公室的少了,下基层的多了。但是,有的人只是“身入”,根本没有“心入”,更没有“深入”,不认真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不真心与群众交谈,不真正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层层陪同边界迎送屡禁不绝

  现象:现在上级领导调研出行,很多都会轻车简从,尽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但基层却不这样想,虽然低调了不少,但层层陪同边界迎送的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小车换成了大车、调研路线不再是“经典路线”,但人员依然没有减少,接待费用依然没有降低。

  党员领导干部在职教育“注水”严重

  现象:在职教育本是在职人员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能力的一个有效方式,但因为“权力”的参与而导致乱象丛生。一是代学代考比较普遍。很多领导干部既想拿文凭又不想付出努力,便让秘书代学代考,甚至花钱买学历买文凭。二是学非所用很常见。有些领导干部为了拿到所谓的高学历高文凭,胡乱报一些与自己本职工作“八杠子打不着”的专业,学非所用。

  扶贫领域内的形式主义怪象

  形式主义害人不浅,令人深恶痛绝,又屡禁不止。不少网友留言反映身边的一些形式主义问题:

  ——漫画:纸上扶贫

  定时的“扶贫日”

  现象: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干部上门本无可厚非,但到了基层却变了味,每周五、周六成了固定的“扶贫工作日”,其它时间去了还“不算数”,这就导致“本该及时解决的问题,干部总是想方设法拖到‘扶贫日’再去”的怪现象出现。破除这种“走形式”的上门走访,必须把“自由”还给干部,走访到位了,政策解释清楚了,各项政策优惠帮助贫困户申报享受了,他们自然会满意的。

  塑料桶变“厕所”

  现象:目前农村正在搞“三清四拆”,但有的地方为了赶进度,完全不顾老百姓方不方便,一次性将所有农户家里的厕所拆除掉,然后给每家每户发一个塑料桶做厕所。一家子男女老少每天都搭板凳排队方便,你说可笑不可笑?为什么就不能等公共厕所修好了再拆除老百姓家里的厕所呢?

  扶贫领域的“做样子”

  现象:乡镇为了应付检查,做资料、填表格、拍照片每一项资料都要备好几份;产业扶贫项目年年在开工,年年种新苗,很多资金被贪污被浪费,根本没有产生收益;贫困户安居工程亦如此,上级来检查,赶紧劝贫困户住进安置房,给他们买米买油买灶,检查组一走,贫困户爱住哪住哪,根本无人问津。

  脱贫攻坚中的“看与不看”

  现象:脱贫攻坚检查,不看扶贫效果,看台账;不看贫困户有没有脱贫,看帮扶干部打了几次卡,上了几家门;不看挂村第一书记做了多少事,就看人在不在岗,有没有全勤……这种检查要不得,没有查出实际问题,反而助长了形式主义。

  扶贫宣传“一刀切”

  现象:整治形式主义前,全国各地都大张旗鼓宣传扶贫攻坚工作,弄得标语展板到处都是。如今整治形式主义、防止过分宣传,有的地方又“一刀切”,将花费几千上万的宣传板一口气全部拆掉。这是以前建好的东西,为什么就不能让它立着,等到2020年全面小康后再拆掉?

责任编辑:baizhiyi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