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四十年来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为首善之区,北京的改革开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北京文学的创作成就也始终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四十年来,北京作家紧紧把握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的特点,将时代特色与北京元素结合,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中国故事。近日,第三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作家与批评家从“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北京文学成就”、“改革开放40年北京文学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回顾与思考”、“改革开放与北京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新时代、新北京、新写作”四个方面探讨北京文学的变化与发展。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评论家李朝全认为:“北京文学是与大时代同行、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一种文学。它具有变革和创新性,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作家、标杆性的作品崛起。它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各种体裁门类,各种写作形式都取得丰收,北京地域特征、地域特色、地域文化得到了彰显。”他还特别提到了北京作家群体梯队很突出。从30年代出生的张洁、王蒙,一直到70后、80后的徐则臣、石一枫、张悦然等等,一大批作家让人们看到北京文学充满生机和无限活力。
北京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王升山谈到,北京文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这里不仅有北京本地人对北京人情风俗持之以恒的书写,也有很多作家离开原来的故土,来到北京开始重新书写,以他者的眼光给北京带来不同纬度的视野。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北京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学图景,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力量在这里执着坚守、孜孜探索、开拓创新。从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再到肖复兴、叶广芩、刘恒、王朔……北京城在变,书写北京城的作者在变,作者笔端的北京城亦在变,北京的包容促进了北京文学的多样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主义创作一直真实记载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表示,在文艺创作多元多样的当今时代,北京文学要想推出更多好作品,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转变,就必须坚守和发展现实主义精神,回到对文艺规律的遵循,回到对现实主义基本法则的重新强化上来。作家宁肯分享了自己现实主义创作的体会:“从《蒙面之城》《沉默之门》《环形山》到《天·藏》等作品,我在闷头创作的同时也关注现实,我认为现实主义创作的精髓就是要如实地反映生活。现实主义要求真实,所谓真实,就是要和现实特别像,是对现实的仿真,这是我们一个主要的创作方法。实际上,中国的现实已经发生了如此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用一种方法来面对我们的现实。”
北京文学中曾涌现出许多典型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茶馆》中的王利发、《如意》中的金绮纹,这些都离不开老舍、刘心武等老一辈作家的努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刘恒、叶广芩、王朔、徐则臣、石一枫等新一代作家的成长和发展,北京文学中逐渐出现了更多新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为新时代北京文学的发展贡献了新力量。青年评论家刘大先认为,北京文学中的典型形象有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由王朔的“顽主”型。第二种是厚重传承积累类型,如叶广芩以《采桑子》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篇小说组成的宅门里面的人物。第三种是新世纪以来的异乡人,如刘庆邦的《红煤》宋长玉等。
青年作家徐则臣坚信,当代作家应立足于既有北京的写作和观察,又要放眼到大的时代、大的背景下来看。“在今天整个中国范围内,或者全球化的范围内,我们如何看待北京,如何来书写北京,书写人跟北京的关系,以及北京跟这个国家、跟这个时代、跟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城市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xin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