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家长群沦为“拍马屁群”,专家呼吁设立平台公约

2018-10-18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防家长群沦为“拍马屁群”,专家呼吁设立平台公约

  《青海一区教育局明令防止家校网络交流平台成“拍马屁群”》连日引发舆论关注。QQ群、微信群等方便家庭和学校沟通的家长群,如何防止沦为“拍马屁群”?“中国网事”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地方教育局明令防止“拍马屁群”引发热议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日前出台《家校网络交流平台“五要五不要”管理规定》,其中“五不要”包括:一是休息时间不要发,信息发布要在工作时间内;二是作业、成绩排名等不要发,学生作业教师要当堂布置,不得在交流群中发布,不得发布学生考试成绩,同时批评表扬不发,拉票评比不发;三是未经区教育局许可的求助、慈善、募捐等活动信息不要发。一般性通知,原则上不点赞、不回复,避免“拍马屁群”的出现;四是与工作无关的言论、图片、链接等信息不要发,如商业广告或商品营销,严禁教职员工成为“微商”,避免“广告群”的出现;五是他人隐秘信息不要发。

  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出台该规定的主要原因是此前教育局收到部分家长的相关投诉,包括学生学习成绩被上传到QQ群和微信群、群内交流内容与学生无关等。目前该规定已在全区施行并接受群众投诉,教育局至今还未接到任何投诉。

  记者看到,该管理规定的出台后,引起大量网友点赞,甚至有网友“建议全国推广”。也有网友认为“感觉很难落实,很难监督”,对该规定能否落实感到怀疑。

  “家长群”缘何变味?

  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这名工作人员表示,建“家长群”的目的是方便老师和家长的沟通,而部分“家长群”之所以变了味,一方面是因为家长想方设法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另一方面是老师缺乏有效管理平台的方式方法。

  西宁市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她往家长群里发布通知后,家长们往往都会跟帖回复,几十条信息很快会覆盖原有的通知内容,其中也不乏“老师辛苦”之类的问候,不少家长还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日常,让她感到负担很重。

  有微博网友“有东有南也有北”留言表示:“老师曾在群里发了学校组织外出活动的照片,家长回复者寥寥,结果老师在班里训斥孩子,说家长没素质。”

  “随着QQ群、微信群等新交流平台出现,原有的家访等交流活动大大减少,家长和老师的交流反而越来越少,这也是现在的家长群面临的问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涛说,此时的“家长群”就成为一个表演性舞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此表示,“家长群”沦为“马屁群”,一方面是个别老师确实有这种需求,另一方面是家长在不熟悉、不了解老师是否有需求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社会经验,认为这种方式可能对自身更有利。

  专家:无须取消“家长群”,但应有平台公约

  刘涛认为,在“家长群”屡屡曝出问题的当下,西宁市城西区教育局出台相关管理规定是有必要和前瞻性的。家校交流平台建设应该回归到服务教学和教育的原点,与教育教学不相关的内容要尽量避免,但是行政规定只能规约老师,约束不了家长,更好的做法是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倡议,设立平台公约。

  “教育行政部门的初衷很好,但没有必要去做超越权力边界、扩展权力空间的事情,这是政府部门应有的底线。”储朝晖说,管理“家长群”实际上应该是老师的自主行为,明智的老师自然会在和家长交流时把问题讲清楚,杜绝可能出现的各种乱象。

  刘涛认为,应该明确和完善QQ群、微信群等家校交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探讨如何建立QQ群、微信群对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机制。

  针对网络上呼声很高的“取消家长群”建议,刘涛表示,网友的呼吁其实是为阻止与教学无关的讨论,但不能打着这种旗号形成误伤,阻断家长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和交流。作为交流平台,老师往往会应学校或教育部门要求向家长传达一些教育政策,此时家长们利用这些平台围绕政策的交流是有意义的,讨论的声音也是宝贵的。

责任编辑:xinren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