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海水稻获赞 18元烤鸭品质堪忧

2018-08-12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近期,袁隆平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沙漠中成功种植水稻,获得舆论高度好评。“18元一只烤鸭调查”在网络流传甚广,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公众焦虑。牵动业界神经的“王老吉”商标纠纷案一审判决落锤,加多宝被判赔偿广药14亿,创下两家企业纠纷中最高的赔偿纪录。

  沙漠海水稻阶段性成功 中国农业科技获得盛誉

  近日,袁隆平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沙漠中成功种植水稻,最高亩产超500公斤,得到舆论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据媒体介绍,袁隆平院士所带领的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海边滩涂是海水经过之地而非海水里。海水稻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但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里。

  舆论观点:主流媒体盛赞创举 广大网民致敬袁老

  主流媒体对海水稻的成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创新的“世界波”是温暖的,造福于全世界,也迎来了国际赞誉。文章称,袁隆平院士所带领的海水稻团队在迪拜热带沙漠成功实验种植水稻,是中国的水稻奇迹,这样的技术让“荒漠变绿洲”,“整个阿拉伯世界都将目光投向中国这一技术”,“这将有助于改善沙漠生态,提升地区粮食产量”。新华社指出,海水稻的成功种植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球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在全球尚属首次。

  海水稻阶段性种植成功的消息也牵动着广大网友的兴奋神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名字在7月底又登上了热搜。网民激动地表示,“袁隆平真的配得上诺贝尔和平奖”“这真是人类福音”“只有袁隆平能说我胖,因为我吃他家大米了”,微博上关于袁隆平和海水稻点赞声不绝于耳。

  舆情点评:“名人效应”大于科学判断 科研工作需要更多关注

  舆论给予袁隆平团队和海水稻的“一边倒”式的好评,体现出公众对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但近期关于海水稻的新闻存在夸张报道和有失偏颇的问题,容易形成错误认知。例如,就有媒体这样写道:“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也将达到300亿公斤,能养活8000万人口!”对于这样的表述,《新华日报》就表示,只求吸“睛”不求科学,把模拟种植和大田种植、小试和中试混淆,把最理想情况下数十年之后可能达成的“养活8000万人”描述成立等可取的前景,表述欠缺严谨,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违背科普类报道的本质。

  虽然“海水稻”成果的含金量、袁隆平院士的个人贡献和人品都值得称颂,但在海水稻方面还有众多成果卓著的专家或团队,媒体却鲜少提及。大部分的报道强调“名人效应”而缺少科学判断,对其他科研工作者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尊重,如何寻求平衡性报道值得反思。

  网传烤鸭18元一只 食品安全疑虑重重

  7月23日,澎湃新闻微博账号发表了一篇题为“18元一只烤鸭调查:乌镇养殖场约30天出栏,鸭毛都没长全”的微博,并相继被多家媒体转载。无独有偶,安徽合肥也被爆出菜场的烤鸭仅卖18元/只,据养殖户介绍,养鸭差不多仅需30天左右,不让鸭子毛长全即可出售,养殖户称自己不吃这种鸭。

  舆论观点:低价烤鸭难获信任 专家解释不必恐慌

  18元烤鸭有三大敏感问题:一是这些鸭子是如何饲养的?从媒体暗访报道来看,养殖户为追求生长速度会给鸭子药补,养鸭差不多仅需30天左右。二是这些烤鸭是如何流入市场的?这个问题在报道中没有得到权威的解答。三是烤鸭的食用是否安全?关于这个问题没有官方出面解释,但有专家表示,媒体报道的18元烤鸭是为了满足大众快餐式消费方式而生产的肉鸭产品。这类肉鸭产品多为樱桃谷鸭,饲养周期一般在30-32天。

  专家认为,从生产成本和利润来看,按目前的市场价格测算,18元1只的烤鸭,养殖场户、屠宰加工企业、商家,仍然有一定的利润。“从生物发育学、遗传学、育种学、饲养学以及食品安全的角度考虑,肉鸭30日龄左右出栏,其产品风险可控,质量安全,不论是农户或养殖场、屠宰加工厂以及食品加工销售均可以从肉鸭产业链中受益。”虽然有专家为低价烤鸭正名,但仍难以打消消费者的顾虑。

  舆情点评:疑点重重难以服众 食品安全监管缺乏细节打磨

  虽然有专家通过成本计算和细节分析认可了“18元烤鸭”的可能性和安全性,但仍无法彻底打消公众对这种低价鸭食品安全的顾虑。速成鸭确实存在,低价也未必等同于食品不安全。但舆论也提出种种疑问:既然速成鸭也是安全的,为何养殖户不敢吃自己养的肉鸭?肉鸭应该通过哪些科学的检测?谁能给消费者一个明确的说法?消费者应该相信谁?迄今为止,关于18元烤鸭仍没有得到来自官方令人信服的解释,公众不安情绪未得到有效缓解。

责任编辑:wuyong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