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的长租公寓能否活下来?

2018-08-0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在“所有权”与“运营权”的关系中,由于我国租赁市场不是非常发达,对规范“所有权”与“运营权”之间的边界、约束各自行为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大房东往往是强势一方。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寓运营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大房东在与运营者关系上的强势是多方面的,比如违约成本不高、随意修改合同以及不遵守规则地断水断电等。

  思源地产副总经理、首席分析师郭毅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说,由于“二房东”模式没有所有权,一旦市场发生不可预期的变化,比如地价房价快速上扬,成本将很难控制。此外,如果“二房东”运营得好,“大房东”看了“眼红”,也可能以提高租金的方式挤压运营商的利润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二房东”在对他们不利的市场格局中,随着自身运营权业务的规模扩大,也开始了对地产的布局,并变身为“大房东”。以连锁快餐品牌麦当劳为例,其地产业务的利润甚至已经超过了主营业务。麦当劳2016年的财报显示,其地产出租一项的利润就已经达到全财年利润的50%。

  为了成为“大房东”,自持物业成为可行性较高的路径之一。但“二房东”要想自持物业并不容易。

  2017年初,魔方与中航信托成立蓝山资产,聚焦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存量资产的收购、开发和管理,由“轻资产”模式转向“重资产”模式。“我们的兄弟公司一旦物色到好物业,会交给我们来运营和管理,但魔方公寓的核心能力并不在这里,和大型开发商抢地块,实在不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金喆说。

  自如同样没有当“大房东”的打算。“我们的核心能力还是在运营,持有物业对我们来说成本太高了,也不利于完成当前迅速扩大规模的任务。”一位不愿具名的自如内部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幸福居创始人王虎则对中小规模企业到期离场已做好心理准备。“我们借贷资金的年利率超过30%,而巨头企业的年利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他们对外发债的利率更是只有个位数。”他说,巨头们更低的资金成本确保了他们可以将收回成本的时间推迟到3年甚至四五年后,而幸福居这样规模的企业必须在3年甚至两年内收回成本,才能保证稳定的现金流,这对中小规模企业来说是很大的问题。“由于我们在成都布局得早,早期房源我们付出的成本很低,可一旦这些房源租期结束,自如在大部分房源中都能以高于我们500元甚至1000元的价格拿房,会对我们形成巨大的优势,那时候我们就该离场了。”而对于自持物业,王虎的回答很干脆不可能。“我们与合伙人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对于我们这样只有几千间规模的运营商来说,要想自持很难。”

  “小而美”企业在夹缝中求存活

  互联网行业习惯性的“只有第一名才能活下来”的口号是否也会出现在长租公寓中?

  曾有人指出,互联网几乎为零的边际成本可使其线上业务迅速扩张,只有规模最大者才能最终取胜。但需要线下广泛布局的业务则不然,因为其需要十分本地化的专业服务,可以各自“占山为王”,不利于一家独大的格局形成。在共享单车行业中,有人依照这个理论认为线下端的“去中心化”会抵消线上端“中心化”的趋势,然而,通过激烈竞争,最终只有ofo和摩拜单车两者大规模地生存下来,而网络节点数不够多(即运营规模不够大)的企业,即便产品质量更好,也未能存活。

  其实,多数公寓运营商无论从宣传还是实操角度,都在凸显自身的“互联网基因”,以流量经营的模式试图将一个稳定的人群保留在其服务的场景中,使其在体系内发生重复消费,并试图开发其在社交、搬家、维修等其他方面的新需求,以拓展增值服务。比如,一些租赁巨头的房客既能在线下看房,也能在线上全面了解房源,之后通过电子密码门禁,就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不用再经过传统的中介服务人员。而在接收房源一端,电子化量房、以智能的方式推算出房屋市场价,已是常见的信息化手段。

  长租公寓是否会追随这一“剩者为王”的原则,“小而美”能否留下?自如CEO熊林认为,长租公寓在单体城市运营规模不小于20万间,整体规模不小于百万间,才算是过了“规模关”,在这一过程中,前期的IT系统投入显得十分重要,是支撑规模迅速扩大的基础,对小规模企业而言压力很大。

  王虎则希望幸福居和Funx继续以“小而美”的方式顽强生存下去。“我看到一些只有2万+或者3万+规模的本地企业目前活得都还不错,也都实现了盈利。Funx专注于同性恋群体,这个小众市场暂时还没被巨头看上眼,在巨头都在大规模进行标准化和大众化房屋的布局之时,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利用。”他说,根据他的观察,目前所谓白领公寓、青年公寓和精英公寓3个条线,更多的是为了给投资方“讲故事”,其实同质化情况非常严重,“未来我们的生存之本就是‘有特色’,趁着巨头还无暇顾及小众市场时占得一些先机。”

责任编辑:wuyon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