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仿制药”为何不如印度?关于仿制药的6个秘密!

2018-07-10 来源:舆情观察

  在2005年印度正式与国际专利制度接轨之后,印度仿制药企业通过1995至2005年十年间积累的大量欧美规范市场药政文号进行了大量仿制,并且由此进入了欧美规范市场。这期间印度制药企业的全面国际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核心。

  其中,进入美国市场是印度制药公司的一大战略转型,与美国制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或者直接收购美国公司、在美国申报非专利药并建立销售网络,然后委托印度国内加工生产。

  5、国产“仿制药”怎么样?

  目前中国相关行业的整个产业链都处于较为低端的水平。

  要做一种仿制药,除了把“正版”研究透,还要寻找合适的中间体、原料药,以及药品辅料。

  以原料为例,中国大多数原料药和制剂药企都是中小企业,有些企业甚至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质量标准)和环保排污的要求都达不到。企业规模上不去,获得融资能力和研发能力也上不去。

  除了生产能力,仿制药的审评体系也曾经长期制约仿制药行业的发展。

  但是不同观点认为国内制约仿制药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药品的研发、生产技术和监管的政策环境,而是药企没有动力去做高质量仿制药。

  6、国产药企没有动力去做高质量仿制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认为,我们强势的公立医院更喜欢高价药。

  在国内的药品市场中,公立医疗机构掌握着75%以上的药品零售,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药企,都牢牢占据垄断地位。

  垄断地位就意味着垄断定价权,而我们的公立医疗机构又受到各种价格管制,所以就通过药品(耗材)的回扣和各种隐形返利(拖欠药款等)实现垄断利润,也就是所谓的“以药养医”。

  在这种畸形模式的影响下,公立医院及其医生购销药品和耗材时,不仅考虑疗效,更考虑返利和回扣多少。于是,价格越高的药品和耗材返利越高,公立医院的购销量也就越大,而对低价药,公立医院始终缺少兴趣。

  因此,对国内新药研发创制抑制效应最大的,而是国内医院市场这一畸形的药品购销格局。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