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辞职信引热议:家校关系如何处理更恰当?

2018-06-24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近日,一封班主任辞职信在网络流传,一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6月12日,有关“班主任辞职信”的报刊新闻有25篇,网络新闻1537篇,微信文章317篇。

舆情热点

  近日,河南驻马店西平县一位小学老师提交的辞职信火了。起因是5月25日,这名担任四年级班主任的老师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学生照片发到了家长群,引发了部分家长的不满,甚至有家长称,当事学生受到了伤害,有自残的倾向。

  5月28日,这位老师以“请假条”的形式发辞职信到“朋友圈”,随后感到不妥又将其删除。她在辞职信中表示:“没有考虑到个别差生和家长的感受及自尊,给个别家长造成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家长早上声称要我去登门道歉,如若不然就把我告到西平县教体局。我很惶恐,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不能胜任四年级班主任的工作,故申请辞去。”信的最后,她又进一步表示,自己已经心生魔障,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在一起。

  同时,这位老师在家长群里向家长致歉,称由于自己的疏忽,而忽略了个别同学的尊严,鉴于各种原因,以后学生的在校情况,不会再发到群里,如果家长关心,可私信给老师。此外,还表示自己还要靠一个月2607块钱的工资来养家。希望家长不要因为出了一点问题就将自己告到教体局。

  此事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尤其是引起一些老师的共鸣,纷纷表示家长过激反应会让老师畏惧教学。不少网民也表示,这位老师的做法虽然欠妥,但并不是什么大错,家长没必要如此咄咄逼人。此事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中国青年报》、光明网、澎湃新闻等分别对此事进行报道和评论。

  6月4日,西平县教育体育局针对此事发布了《关于西平县师灵镇牛集小学老师“请假条”引发社会关注的情况说明》,称目前事情已平息,相关学生、老师、家长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表示将通过开展教育讲座、学习交流、亲子活动等措施,加强师生家长沟通联系,使家长、老师增进感情、加深理解,使家校共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日,河南省教育厅官方微信也发布了当事老师发表的一封公开信,以澄清事情原委,并希望人们不要再过度关注此事。

  得知这位老师已正常回到学校教学后,大多数网民对此结果表示满意,认为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校方及时主动化解老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矛盾,让事态朝好的方向发展,值得鼓励。至此,关于此事的讨论热度逐渐回落。

网民观点倾向性

  动辄威胁老师不利于家校良性互动

  @岁月如水:老师的行为确实欠妥,但如果家长一面要成绩,一面又把学生当“祖宗”供着,只会让众多老师心寒。“跪着”上课的老师,怎么可能培养“站着”做人的学生?

  发生冲突校方应积极化解

  @驿哥:与家长沟通产生分歧时,老师应该积极沟通。当老师无法解决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介入疏导、化解矛盾。

  过度保护对培养孩子进取心无益

  @乌落萧啼:过度保护孩子的尊严而指责老师,最终的受害者是孩子。尊严不是靠父母来维护的,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的。适当的羞耻感能让孩子懂得努力振作,找回尊严和他人的认同感。

媒体观点

  光明网:教育需要基本的行为规范

  家校关系不同于服务市场的契约关系,又不同于传统的师徒关系,常在尊师传统、个体权利、资源紧缺、行政规章等现实状态和利益诉求的夹缝里伸展着。在这种重重压力之下,很容易导致关系的异化。

  因此,教育格外需要树立明确、基本的规范,而不是只能诉诸于尊师重教、尊重个性等模糊不清的道德说教和价值表述。就以新闻源为例,双方相互理解,知道对方不易,远不是事件的终点。但在此基础上更该厘清,今后的成绩,究竟怎么公布才合理?家长的举报,在什么情形下是应当受理的?接受举报的部门,该怎样作出公正的裁判?每一个细节,其实都该从制度层面固定下来。

  《钱江晚报》:班主任被逼辞职,没人是赢家

  随着权利意识的普及,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不再无条件听从老师的安排。而一些老师则是“老革命遇到新问题”,以旧观念对待现在的孩子和家长。殊不知,“为了学生好”并不是一道免罪金牌。如果不能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难免会自取其辱。

  众所周知,家校合作在孩子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一旦家校合作出了问题,没有人会是赢家。老师固然很受伤,碰上一个“会闹事”的家长,他的孩子还有哪个老师敢“教育”?冲突的结果,最终的受害者必然还是孩子。因此,通过个例深刻反思家校沟通交流,实乃当务之急。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