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干部何以频频落马?腐败年轻化令人揪心!

2018-06-0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80后年轻干部落马引热议

  近日,80后年轻官员落马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有媒体梳理发现,中信银行南昌分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姚蔚(1982年1月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天津市西青公证处主任田健男(1983年2月生)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重庆市江津区永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韩勇(1981年3月生)涉嫌受贿,已被刑拘……《中国纪检监察报》评论称,这些受提拔重用、身居要职的“青年才俊”,本应凭借“高学历、专业的知识技能、创新的思维、敢打敢拼的冲劲”,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力量,却在风华正茂、前景光明的时刻陷入严重违纪违法的泥淖,令人唏嘘,又催人反思。

  “35岁现象”:腐败年轻化趋势显现

  事实上,年轻官员落马引发关注在近几年并不鲜见。2012年,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原副局长、年仅32岁的肖明辉收受1611万元“好处费”,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力终身,引发舆论哗然。这位出生于1980年10月的清华土木系硕士生,毕业后作为人才被引入土地局,担任建设工程管理主管,因个人能力突出迅速受到重用,不到两年就成为副局长,还获得“洋浦十大杰出青年”“海南省十大杰出青年”“海南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就是这样一位顶着诸多耀眼光环的杰出80后,多次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牟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终因受贿金额巨大锒铛入狱。统计媒体报道和纪委公开通报可见,在近几年的反腐过程中,已有数名像肖明辉一样的80后年轻官员,在刚刚走上领导岗位后禁不住金钱、权力的诱惑,突破了法律和纪律的底线而腐化变质。

  此类年轻干部因违法违纪自毁前程的案例时有发生,舆论将这种腐败年轻化趋势归纳为“35岁现象”,即年轻官员尤其是35岁以下的领导干部,“应当是未来担负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对个人而言也是前途无量”,却信奉“政治是虚的、理想是远的、权力是硬的、票子是实的”,于是“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这样“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扭曲畸形的人生观下走上不归路。2017年中央纪委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曾披露第六纪检监察室原处长袁卫华,北京大学法学院高材生,以案牟私,大量收受财物,落马时37岁。

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或被纪委通报的部分80后贪腐官员

  各级党组织要把好“三关”

  有媒体总结落马的年轻官员,发现他们大抵都有以下共同特点(见下表)。在培养选拔时,年龄、学历、专业等“硬指标”是关键性考核要素,而思想品德、廉洁自律、理想信念等“软指标”则被抛在一边。

  可见,要防止年轻干部沦为“阶下囚”,除了增强他们的自身修养外,还要从制度上堵住漏洞。《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指出,严管厚爱年轻干部,需要各级党组织严把“三关”:

  首先要把好“入口关”。必须在入党、提职等重要节点全面地考察年轻干部,注重他们的日常表现,特别是与群众打交道的态度和做法,面对艰苦任务、名利诱惑时的选择和取舍,更好发现和重用真正对党忠诚、积极奉献的年轻干部。

  其次要全程坚守“教育观”。要始终狠抓教育管理,实现教育的日常化、经常化,引导年轻干部时时锤炼自己的党性,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胸中,把纪律的红线记在心里,时时处处自警、自省、自律。

  第三要把好“监督关”。健全完善更加科学有效的年轻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做到既不揠苗助长,也不刻意打压;既不过度信任,也不妄加质疑;既给梯子“扶上马”,也给拐杖“防摔跤”,让成长进步越快的干部越习惯在监督下工作。

(来源:《力避贪腐年轻化》,朱铁志,求是网,2015年2月11日)

舆情点评

  复旦大学研究生李向雷,不到33岁便担任广东省公路局副局长,是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公路局副局长,37岁又升任广东省交通厅副厅长,本可以在令人羡慕的人生轨迹上前行,却从当上局长第二年起收受贿赂,“不贪白不贪、不拿白不拿”,最终被判有期徒刑13年。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