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呼吁“教科书式执法”常态化

2018-06-07 来源:新华网

        近日,一段上海某地民警执法视频走红网络,被网友称赞为“教科书式执法”。警方在检查一辆无牌照汽车时遇当事人不配合,进而分步骤采取强制措施将涉事人员制服。现场处置完毕后,执法人员与围观拍摄者的交流亦算平和,告知围观拍摄者“你拍可以,但不能断章取义”。

图片来源:东方IC

  网民点赞“教科书式执法”,同时认为对阻挠执法的涉事者也应给予处置

  执法人员在现场的一系列具体的执法程序操作得到舆论肯定,同时有网民表示警察对现场阻挠执法人员的处置力度不够。

  网民“嘉善老顾”说,程序规范,动作果断,为执法警察点赞!

  网民“帝国老干部”说,这位警察干的十分漂亮,身手敏捷,语言规范,很多人都看到了规范执法的场面,效率高,执行力强,由一定震慑力。涉事者的朋友太“法盲”。不必大惊小怪,其实这个时候应该有警察出面单独对阻挠执法的人进行隔离和说明,执法威严,不得挑衅。

  网民“更衣室里玩游戏”说,早该这样做了,现在我国警察太顾及影响,面对一些冲突等级不高的事件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让某些人有机会胡搅蛮缠,扰乱公共秩序,制造安全隐患。个人觉得整个过程还是有点瑕疵的,最好还是警察自己带执法记录仪拍摄,不要让别人有断章取义的机会。其次就是另外一直阻挠执法的两个人在警告无效的前提下也该给他们相应的处置。

  “教科书式执法”打破了执法疲软的尴尬,给执法者执法注入了“强心剂”

  近年来,我们的执法程序略显“畸形”:违法者有恃无恐,执法者瞻前顾后。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法律的“重拳”总是显得畏首畏尾,挥不出去。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纵容了一些恶意视频的传播。而“教科书式执法”则为有利于打破执法疲软的尴尬,面对违法行为,执法者只要严格履行执法程序,做到公平、正义,就经得住镜头的检验。

  网民“白菜伪文艺青年”说,执法理应如此,对法律我们都应该心存敬畏。上传视频的人居心叵测,掐头去尾来歪曲事实,伤害了执法人员的形象。吃瓜群众不明所以,看个乐呵,火上浇油。部分舆论缴了执法人员的“枪”,导致警察执法遇到很大问题,甚至出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情况。近一年多出现的很多执法力度不大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事,舆论才开始转风向,认为执法人员应当具备足够的执法力量。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个好现象,把原本的歪路拉回了正轨。

  网民“左岸未央”说,警察本来就是国家威权执法机构,应该强力执法而不用,则沦为和街道居委大妈们同类性质功能的组织。另一点是强力执法过程稍嫌不够流畅,语言不用很大声,清楚表达意思即可,动作则可更坚决。边上警察配合也要更有力。整个过程是不错了,只是既然说了教科书式的,要求就严了一点。

  网民“老辣陈香”说,警察必须有威慑力,胡搅蛮缠、装疯卖傻拒绝接受指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体现法律的严肃性。

  镜头下的执法已成常态,民众应当成为理性的执法监督者

  互联网时代带来诸多便利,也给公众行使监督权打造了新载体。事实上2016年公安部举办的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上就有这样一个细节:民警执法时若遇群众围观拍摄,在拍摄不影响正常执法的情况下,民警须自觉接受监督,不得强行干涉群众拍摄,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最初的“镜头下执法”出现过一些不适应。这里的不适应,体现在执法者身上,就是反应过激:粗暴要求删除,甚至抢夺拍摄工具。体现在监督者身上,就是片面报道、失实报道:断章取义、掐头去尾。这些情况最终导致的结局是相关部门在舆论的炙烤下手足无措,最终以灼伤部门公信力为代价。

  微信公号“长安剑”认为,无论是“教科书式执法”视频的拍摄者,还是在现场围观的群众,甚至是大叫“警察打人了快来拍呀”的当事人,都在以自己的微权力对执法者的公权力进行着监督。在新时代的大潮中,警民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民警用更加规范更加公正的方式去行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权力。群众用更加理智的心态和更加明晰的法律意识去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双方都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以适应这个全新的时代。

  红网评论文章认为,以提醒而非胁迫的语气要求现场群众“你拍可以,但是你不能断章取义”,这既是一种善意的劝告,同时也是一种依法执法的自信与坦荡。对监督者而言,行使监督权自然没任何问题,但也必须恪守法律法规的底线与红线,如果为赚取流量点击而掐头去尾,引发负面舆论,甚至给有关部门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不良后果,同样会受到应有的处罚。而对行使公权力的执法者而言,自信坦荡的前提是执法过程经得起法律法规的考量,经得起人民群众的评判与审视。只有双方都自觉做到这些,“教科书式执法”才不会成为孤本。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