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例,解读舆情应对的部门协同机制
舆情忻州4月12日消息 部门协同是指舆情事件发生后,多个部门在统一的指挥调度下,协同配合,共同对舆情进行高效引导处置。部门协同由小到大分为三个层面:部门内部协同、部门之间协同、上下级部门协同。本文以三个案例为例,解读舆情应对的部门协同机制。
部门内部协同
部门内部协同主要表现为涉事部门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工作,这是保证一个部门能够具有凝聚力、执行力的关键。一般在新闻报道中,较少直接呈现部门内部的协同机制。部门内部协同不当时,通常表现为面对媒体采访,同部门各成员之间由于信息接收不对等、责任分割不明确等原因,导致对舆情事件的回应前后不一,甚至互相推诿责任。
例如,上海人民公园南门疑遭违建挤占曾引发媒体关注。市民发现人民公园南门有3处疑似违法建筑,这3家商铺连成一个大大的L型,堵住了公园一半大门,使得通行的顺畅和速度大不如前。对此,人民公园办公室程主任明确回答记者称,公园南门的3家商铺是公园的服务配套房产,都没有产证。同时,他还解释了没有产证的原因:因为一些有产证的房屋在地铁建设中都被拆除了,拆除的房屋数量与新建的房屋数量基本持平。但该说法在两天后发生了反转,人民公园金书记则回应称,这些“服务配套房产”都是有产证的,这与程主任两天前的回答截然相反。当记者提出看产证时,金书记却以产证提交给城管部门配合调查为由,拒绝了记者的要求。
在该事件中,由于公园内部的信息不对等,口径不统一,造成了同部门不同人员前后回应自相矛盾的情形。公园南门3家商铺到底有无产证,是否为违建,以及公园的两位负责人前后不一的答复令舆论一头雾水。这不仅不能有效降低舆情热度和风险,反而激发舆论持续关注和讨论。
部门之间协同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表现为舆情事件发生后,如宣传部门、执法部门、保障部门等多部门协同处置舆情,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推动舆情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例如,吉林省德惠市夏家店街道苇咀子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7人死亡,6人受伤。事发后,德惠市政府立即启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成立了医疗救治组、善后接待组、舆情监控组、事故调查组等四个应急小组,对事故进行后续处置。医疗救治组及时救治受伤乘客;善后接待组及时安抚伤亡人员及家属情绪,督促相关单位展开善后及经济赔偿;舆情监控组监测跟踪主流媒体、网站对该事件的相关报道,及时掌握舆情变化,对收集到的批评性报道进行研判并及时报告领导,对事故处理动态加以反馈,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协调;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并及时通报调查结果。通过各小组的分工与合作,最终使该事件得到妥善处置,有效化解了舆情风险。
上下级部门协同
上下级部门之间的协同表现为较大舆情事件发生后,舆情处置超过了涉事单位权责范围,需提级应对。此时,上下级部门就需协同应对,才能更具公信力,增强引导处置效果。
例如,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后,宜宾迅速决定启动宜宾市地震Ⅰ级应急响应,成立宜宾市6・17长宁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信息组、抢险救援组、群众安置组、医疗救护组等13个工作组,分工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宜宾在突发舆情的处置上,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已经成熟。但由于该事件影响较大,需提级应对。因此,上下级部门的合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地震发生后,应急管理部连夜派工作组赶赴震区指导地方救援救灾工作。消防、地震、安全生产等多支应急救援队伍赶赴四川长宁震区救援救灾。四川、重庆、云南省(市)地震局共派出68名人员组成现场工作队赶赴灾区。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拨的中央救灾物资也到达灾区。可见,在该事件应对过程中,涉事部门与上级部门协同应对,最终才使舆情得到快速、平稳、有效处置。
责任编辑:葛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