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瑞典“环保女神”获诺贝尔奖提名,为何却在中国寸步难行?

2019-09-28 来源:中正舆情管家

  柴静:其实很激烈的,有这么严重吗?

  丁院士:那你算账。假如告诉你,中国今后从2020年以后,每年花一万亿人民币去买二氧化碳排放权,你会怎么想,你觉得公平不公平?

  柴静:一个科学家在谈论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会用比较激烈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字眼,这样是否合适?

  丁院士:你批评他们的方法不公平,他们是不会理你的。所以我必须用非常激烈的语言引起别人的重视。

  柴静:在您理解的公平是什么?什么是公平?

  丁院士:我对公平的理解,我把排放权视为发展权,视为基本人权,所以我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应该有个大致相等的排放空间。

  柴静:假如像您所说的,现在这个方案,发达国家又不接受的话,如果它就这么拖下来,这几年下去,会不会情况变得更糟了?

  丁院士: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

  柴静:毁灭的只是物种?

  丁院士:毁灭的只是物种,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是人类如何拯救人类,不是人类如何拯救地球。

​ 

  国外舆论对瑞士“环保女神”的关注日益高涨,部分权威媒体也关注到了部分称赞中国环保工程的声音。9月24日,世界权威科技期刊,英国《自然(Nature)》杂志网站刊文,质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中国在西北部大规模植树的工作“可能会加剧水资源短缺”。

  对此,部分舆论表示赞同,也有部分舆论认为《Nature》质疑中国绿化工程成就是在找茬。

  有网友就在知乎平台上提出问题“如何看待《Nature》报道声称中国西北荒漠绿化可能导致水资源枯竭?”

知乎用户:陈佩玺

  并指出,《Nature》发表此文是对中国荒漠绿化工程所做出的成果的否定。

知乎用户:陈佩玺

  但实际上,《Nature》所发文章指出的问题里没有抨击绿化,只是讨论了其中的技术细节问题。当然,其强调“恶劣后果”,忽略实际成绩的方式,也确实让人觉得别有用心。

  这也不由得让我们思考,国人对于环境问题并没有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这也避免不了会进入一定的舆论盲区。在知乎,有许多专业人士对此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图源网络)

  在荒漠地区种树,如果不因地制宜,盲目种树,就是违背自然规律。树木在植物蒸腾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大的水分散失。在湿润区,种树是有蒸散损失又有降水径流等补充,而在沙漠地区,基本无降水补给,难以存活。

  即使有适合这些地区生长植物的根会生长到更深的地方,使用当地大量的地下水,这导致了地下水水平面的下降,土壤水含量的降低,使原生的草本植物更加难以利用水分,从而造成原生草本植物的死亡。同时乔木或灌木还增加了这个地区的蒸散发,更加剧这个地方的水分流失。

(图源网络)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的限制,简单的植树造林工程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同时甚至还会造成相反的效果。要利用我们的知识去利用自然,因地制宜的实施环境保护、生态改善的工程。对待沙漠,要防风固沙,减缓扩张,而不是去植树造林改造它。万物讲求一个平衡,对待自然事物,就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来保护环境,还原绿化生态。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