猥亵?强奸?以法“护”罪,何以护人!

2019-07-06 来源:中正舆情

  (7)光明日报:猥亵女童案,案件信息披露只能公开透明

中正舆情解析

   以法“护”罪,何以护人?

  在我国刑法中,“猥亵”和“强奸”的量刑标准存在极大差异,这是事件的争议点,也是舆情的风险点。

  强奸幼童最高可判死刑,而猥亵幼童没有特殊情节,一般也就被判5年左右。而作为受害者来说,这两种行为造成的心理、身体损害是一样的!

  舆论认为此事应比照强奸的量刑标准来从严处罚,希望立法者可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而不是站在行为人的立场。如果法律更多的去维护罪犯权利,那谁来维护受害者权利呢?

  按照现行法律,罪犯难受重惩,依法处置必然会引起舆论争议。对此,在处理过程中,透明公开案件细节是降低事件舆情风险的有效手段,有关部门要告知公众案件判罚的法律依据,针对公众疑惑及时进行解答,消除公众疑虑。

  与此同时,部分网民评论甚至有新闻媒体称,在事件被曝出时有存在的删帖现象,但在后期多方媒体的介入下此现象才有所好转。

  众所周知,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删帖行为的出现不仅不会降低舆情热度,反而会导致事件进一步恶化,这也与删帖者想要达到的效果背道而驰。事件发生后,无法避免网络上好的言论和不好的言论相互混杂,网络谣言也应运而生。

  因此,有关部门也应对网民的情绪进行合理引导,针对谣言及时进行权威发声,阻断谣言进一步扩散。

  延展思考:“权力”背后的罪恶要如何监管?

  事件初期,不少媒体曾被删帖,“法治长三角”发文直斥,猥亵9岁女童,岂能删帖了事!一个民营企业高管竟能在犯下泯灭人性的罪行后,试图操控舆论,掩盖事件,其背后的社会现象需要警醒。

  当今社会,成功企业家往往拥有极高地位,以及丰富的社会资源,其衍生而来的“权力”甚至可与政府官员相提并论。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腐败的概率就越大,受到的监管也理应加大。

  权力为成功企业家带来双重属性日渐暴露。做得好,有利于企业发展甚至促进国家经济进步,反之权力将成为其天然的“保护膜”。

  无法想象,此次事件若没被曝光,罪犯就仍将长久地戴着伪善的面具,行龌龊之事。“权力”之下,又有多少罪恶曾被掩盖?

  以恶忖之,“保护膜”能让企业家有更大概率躲避舆论监督,而“权力”越大,监督死角也就越大。此次事件已然敲响警钟,政府部门需要警醒。

  诚然,考虑到社会发展、国际合作等问题,政府监管下沉势必会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法无禁止即可为,要揭露“权力”背后的罪恶,需要一些手段。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