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假精致”掏空的年轻人究竟是什么心态?

2019-06-25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网民观点摘编

  抽取2365条网民评论,通过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观点挖掘系统解析发现,网民关注地最多的地区是北京、上海、广州,关注关键词为“假精致”“贷款”“年轻人”。

  @里见:“假精致”实则是没有物质基础的盲目精致,不如先让自己精神世界做到足够精致,外在气质自然也就跟着精致起来了,而不是依靠某些物品为自己增添徒有其表的精致。

  @萱草悠悠:微信“朋友圈”被“假精致”刷屏了,暴露出一些年轻人正陷入盲目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怪圈”。

  @凯旋高歌:“假精致”久了,自我定位容易迷失,找不准人生的方向。

  @涵混路:物质追求也是一种追求,但一定要在能力范围内。

  @又见炊烟起:消费主义盛行,加上一些贷款产品把年轻人当作目标,也是导致他们总是轻易被“种草”,又容易“吃土”的原因。

  @LPC:也应该看到,一些年轻人没有被“假精致”掏空,佛系在年轻人那里也很流行,东西凑合着用,吃饭随便点份外卖就好了。

舆情点评

  近来,社交媒体上兴起一股“朋友圈”的你和现实中的你之间的照片做对比的游戏,激发了网民众的参与热情。有人指出,过去一些被层层滤镜叠加、精心挑选角度的照片总是让自己焦虑,仿佛全世界的人都过着精致的生活,只有自己最穷。“半月谈”的这篇文章在网络刷屏,再次印证了网络舆论对“假精致”的争议。

  当然,追求有质感的生活十分正常,实现跨越式的消费升级是个人权利,将生活品质跟“精致”对标也无可厚非。从媒体的评论中可以看到,舆论并不是指摘所有的精致都是虚荣,而是批评一些年轻人为了展现个人的某一种形象,超越自我的消费能力,刻意营造出的一种假象。这样的假像一方面可能会让沉溺其中的年轻人陷入消费主义误区,被物欲以及贷款账单所绑架;另一方面还会助推这样的社会风气,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银河曾说过,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是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因此,精致不应依靠高消费来实现,而是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是一种严要求、不将就的生活态度。从媒体的采访中可以看出,那些沉迷“假精致”的年轻人也不是不明白过度消费面临的后果,然而,内心对某种形象的强烈渴望已经压制住了理性,吸引着他们心甘情愿地当一些“种草”博主的“信徒”,不断为一些商业营销所定义的“精致”埋单。

  也有人指出,不能一味地批评年轻人的消费观。他们所面临的生存压力大,刚步入社会,收入不足以购买大件商品,比如房子、车子等,因此,购买口红、包包、电子产品等相对低价的非必需品,可以满足强烈的消费欲望,以起到一种安抚作用。与此同时,一些银行、互联网金融公司给年轻人贷款提供了便利,也为消费主义盛行推波助澜。

  不同的人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愿意展露出来的面貌也各有不同。但是,被互联网信息环绕的人们也要明白,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惹人艳羡的精美照片,也许只是他人生活的一个切面,背后的故事无人知晓。无需横加指责,更不用因此平添焦虑。精致,没有量化的物质标准,不受限于外部的世俗眼光,而映照着一个人对人生姿态的深刻理解。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