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一夜爆红 搞笑背后更有反思

2019-02-24 来源:新华网

  阿里影业宣发总经理杨海指出,时机和情绪是最好的资源,现在是大家准备去办年货、买票,在考虑自己今年是回家过年还是在哪过年的时候,这是一个创思。在过年前两周左右让大家看到,节省了很多主动推广成本。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汤景泰表示,这个短片能火,几个方面都符合了传播学规律。首先,它在情感上打动人,手法诙谐;其次宣传片是短视频,增加了传播的效率;最后,“佩奇”这个符号本身就自带流量。小猪佩奇确实是一个多年龄层的现象级流量,无论是在儿童还是成人之间,小猪佩奇都很火。此外,各类名人对这个话题的讨论,例如演员刘佩琦因为重名,调侃回应“我才是‘佩琦’本‘琦’”等,也增加了这个话题的后续传播和发酵。

  有声音指出,短片之所以刷屏,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与代际的沟壑。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佩奇”在这次现象级传播中,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我觉得真正的核心点,是在手机和互联网”。

  朱巍认为,这个变成热点事件,其实带有营销的本质。其实它是个营销事件,不是原发性爆款,从导演到小猪佩奇的版权方,再到电影,都是出品方,他把文艺做成了产业。短片导演本意是想戳中观众泪点,营销大家回家过年团聚的心理,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不错。他说:“《啥是佩奇》在传播过程中是有推演的,我个人觉得是在为贺岁片造势,跟情感绑定起来营销虽然‘廉价’,但是效果最好的营销方式。”

   消费乡愁成“众矢之的”,网民呼吁还原真实农村

  在众人拍手称赞的同时也不乏贬斥之声。在新京报的评论公众号“沸腾”刊出的《一场城市精英主义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一文中,作者张丰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个鸿沟明显在片中被过分夸大了,尤其在附近市镇都在呼吁农民进城买房的背景下,农村广播中“智能手机培训”“去过城市的保姆代表着见多识广”等设置,都显得荒诞。乡村的问题,并不在于它是和城市对立的“另一个世界”,而在于它可能常常处在城乡关系中沉默的、丧失话语权的一方。

  以往在年关走红的“乡愁”文章,无不建立在城乡鸿沟的痛点之上,而《啥是佩奇》这个文本则把这些结构性的不平等处理成其中幽默的元素,这一点深受网民诟病。公众号“两颗土逗”刊出的《<啥是佩奇>为什么令人不适?》中更为尖刻地指出,这个短片的结构的反转,建立在前面部分对农村的俯视、贬低和浪漫陌生化上,以一种居高临下视角、一种想象的质朴,勾引廉价的观感和同情。这种方式对沟通解决实际的问题、理解表达的对象并没有帮助,而是把对方的苦难和困境场景化了,变成一种兜售。

  张丰刊发在“腾讯大家”的另一篇文章中指出,让“无知的老农民”去寻找英国动画片中的佩奇,本身就意味着某种对乡村的“暴力凝视”,寻找的过程必然是荒唐的、令人发笑的,这种“寻找”,其实就是城市中产价值对乡村宣誓某种“主权”。它深层的价值观是以一种城里人的眼光对农村进行了一场巡视,最后把老人也“挟持”到城里过年——宣告了农村经验的彻底无价值。

  网民“李飞”指出,在消费主义逻辑下,乡愁也被可消费之“物”固定了下来。尽管这个“硬核佩奇”只是农村“差不多”知识体系的产物,但是其凝结着爷爷对孙子、对亲情、对团聚的爱,而对于已经步入了信息社会、去工业化的所谓一线城市而言,这种充满爱意的农村中手工制品恰恰具有某种稀缺性。于是它成为都市中产乡愁的一部分,因为对于生活在城市中被现代性挤压的它们来说,农村作为一个相对未被规训的空间,是可以生产出“硬核佩奇”这种创造性物品的。

  映射留守老人痛点,网民呼吁艺术创作直面农村问题

  有网民认为,此片深层次上映射了乡村留守老人的社会痛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吸引着农村劳动力背井离乡涌向大城市,大量老人被留在农村。这一群体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已占农村人口的半数以上。据2015年国家老龄委统计,中国农村留守老人达到5000万。这一数字仍在逐年增加。

  红网评论文章指出,年富力壮者倾巢离去,农业生产、人情压力、抚养孙辈等重担落在了老人肩上,在这些重负之下,留给老人们的实际上更多是“有儿难依”,是物质生活和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精神压力难以承受、身体状况堪忧等一系列问题。年轻人外流导致留守老人经济拮据和情感空虚,缺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留守爷爷一片挚爱背后,有着更多辛酸苦涩。代际之间的情感指向,也不是那么平面和单向。甚至过年本身,对于不少人来说也并非快乐团圆那么简单。一顿团年饭,浓缩着更多的欢欣和悲苦,包含着人生和生活的百味杂陈。

  《啥是佩奇》的爆红,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一声追问:有没有意愿把创作的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有没有能力挖掘和诠释真实的故事,表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情感张力?光明日报评论文章指出,乡与城、父与子、传统与现代,这些几乎是国人生活中面临的“元命题”,却只在年复一年的返乡期才成为短暂的话题焦点。这些“元命题”所蕴藏的内涵,远比《啥是佩奇》以及每年一度的“返乡爆文”所表现得复杂、厚重、充满张力。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