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建奎道歉:实验数据结果是不小心公布的!又被网友批评了

2018-11-30 来源:舆情观察

       从科学研究成果到有悖于伦理的试验项目,“基因编辑婴儿”成为这两天最大的热点舆情事件。基因编辑不是一项新技术,但“基因编辑婴儿”的出生,却震惊了业界内外。

  消息公布之初,国内部分媒体传达的情绪是: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

  然后仅在两个小时以后,这一“历史性突破”明显与主流舆论不符。医院否认、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深圳卫生计生委介入、国家卫健委回应,一系列的科普以及官方发声,都在否定这项所谓的“历史性突破”。

  而出现这种反差的原因,是因为大部分媒体从业者对“基因编辑”知之甚少。一个需要准入门槛来报道、采访的专业领域,很容易被看起来漂亮的“新闻点”遮蔽。

  因此,在各种否定的消息后,“基因编辑婴儿”的种种争议开始在网络自媒体及微博等平台扩散,引起了网友媒体等的高度关注。通过沃德社会气象台​的实时监测,事件发生后,网上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讨论共有144728条,其中微博120932条占比高达83.51%。

↑实时数据统计↑

  这些信息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基因编辑婴儿有悖于伦理 ”的问题,随着头条新闻、央视新闻、财经网、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的持续报道,关于“基因编辑婴儿”的舆论曾两次达到顶峰,时间分别在11月26日晚22时和27日早上8时,影响人次高达88403.05万人次。

↑关注态势分析↑

  对此,26日晚国家卫健委官网也挂出消息,要求广东省卫健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虽然目前事件仍然不够清楚,官方的定锤还未敲定,但对于这项研究网络上媒体、科技部门却明确给出了态度与看法。

  新京报:疯狂的"基因编辑婴儿"试验,罔顾生命伦理,谈何“历史性突破”?

  人民日报: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

  新华时评:科学探索永无止境,鼓励大胆创新、勇闯科学无人区,并不意味着纵容违反科学道德、无视伦理法规。法律和伦理的底线不容突破,研究人员应敬畏生命、遵守规则,守护好前沿科技领域的一方净土,让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人类。

  中科院:坚决反对任何个人、任何单位在理论不确定、技术不完善、风险不可控、伦理法规明确禁止的情况下开展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

  科技部:科技部回应"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明令禁止,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另外在网友的发声中,大部分的网友表示:“这是在毁灭人类的研究;坚决不允许;心疼这两个无辜的小生命。”

  有正则有反,一小部分网友对此表示,“支持、科学无罪。”

  表示支持的网友,或许你还不知道“基因编辑”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实际上, 基因编辑婴儿或研究人类胚胎,直到2017年以前都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理由是,这将引发无法预料的风险。对人类胚胎的研究不进行严格限制可能会导致不安全和不符合伦理地使用这种技术。

  而贺建奎宣称使用CRISPR/Cas9技术敲掉了人类胚胎里的CCR5基因,原理是这个基因被认为是HIV病毒入侵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简单来说,敲掉它,HIV病毒就找不到入侵并最终感染人体的机会。

  然而实际上,CRISPR/Cas9技术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首先,CRISPR/Cas9技术最初并不是为了基因编辑,在原本的使用场景上有很大的容错率。但被应用到基因编辑上的时候,这种容错率变成了很大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有很大的几率跑偏,比如在正确的序列上切歪了,或者干脆切割和结合不成功,结果有可能编辑无效,甚至会让基因失去原本的关键功能。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