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福建泉港6.97吨碳九泄露事件”舆情分析

2018-11-12 来源:舆情观察

  一、证实为“碳九”泄露,该物质毒性究竟几何?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研究员吴立新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这样说,碳九的主要成分不是易挥发性的物质,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中毒。

  吴立新研究员说,碳九是一种聚合混合物,是石油经过催化重整以及裂解后副产品中含有九个碳原子芳烃的馏分在酸性催化剂存在下缩合而得,主要包含三甲苯、异丙苯、正丙苯、乙基甲苯等。

  吴立新称,碳九属于易燃危险品,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具有麻醉和刺激作用,吸入、接触高浓度本品蒸汽有麻醉和刺激作用,会引起眼鼻喉和肺刺激,头痛、头晕等中枢神经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脱脂;同时食用被碳九污染过的动植物海产品,还有中毒、致癌等风险。

  二、大气指标恢复正常,持续改善是否存在造假?

  自碳九泄漏以来,当地多名村民称,这几天,受影响鱼排仍有石油类物质漂浮在水面,鱼排受损严重,刺激性气味也未完全消散。而部分抢救鱼排的渔民也因头晕、呕吐等身体不适症状住院,肖厝小学有几名学生也因要避碳九出现头晕、呕吐、喉咙痛的情况请假,一些村民认为这些症状与碳九泄漏有关,担心其损害身体健康。此外,有村民称,在4日晚,看到泉港区环保局大楼外有高压水枪喷水,担心空气质量检测受影响。

  对于村民的顾虑,11月8日上午,泉港区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称,碳九泄漏后,受影响的鱼排也会逐步清理,但有些在边边角角的残留不好清理,需要较长时间。至于村民出现的头晕、呕吐等症状是否与碳九泄漏有关,该工作人员称,未接到相关上报,将进行了解。而关于环保局大楼喷水是否影响空气质量检测结果,工作人员称,环保局周边有马路在开展检修,喷水是为降低工地扬尘,并非为了改变空气质量监测结果。

  三、质疑政府在事件通报过程中存在避重就轻情况及撤热搜行为


  四、碳九泄露发生第一时间,为何没有采取紧急措施让渔民远离

  泄漏发生在4日凌晨,当天泉港区农林水局发布《通知》,内容相当简短,只是要求暂缓捕捞、销售和使用污染水域的水产品,对泄漏物可能的致害后果,没有任何风险提示,甚至连泄漏物的名称也未通报。而在涉事石化公司的《承诺书》中,同样没看到基于化工品对身体、环境的明确警示,让渔民无法以正确的方式及时止损。

  按照应急响应的规范流程,发生化工品泄露,而且是在泄漏量高达6.97吨的前提下,一方面当地应逐级上报,另一方面,如果对身体有伤害,还需隔离污染源。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渔民,可能并不清楚碳九的潜在危害和预防。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市泉港区官方难以逃脱瞒报的嫌疑,至少在信息公开和污染通报上存在重大疏漏,放大了污染的严重性。

总结与建议

  碳九泄漏事件发生至今已近6日,这六日内,事件舆情大肆发酵后仍有小范围传播,从目前传播内容来看,网友仍对于碳九泄露对于受损渔民及当地生态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感到担忧。

  一、泄露事故石油公司为何得以“环评”通过

  据报道,发生泄漏事故的东港石油化工,存在“2000吨级液体化工泊位项目”未批先建问题,且该问题一直未有整改。为让这个项目通过审批,泉州市环保局以“备案”代替“环评”,让这个违法项目得以通过,并于今年获批新增碳九业务。当地政府对于这家化工企业为何如此爱护有加,违法审批为何能一路绿灯?

  二、化工厂与居民区、养殖区比邻而居

  此次碳九泄漏还暴露了化工厂与居民区、养殖区比邻而居的严重隐患。据测算,当地化工区离居民区最近的距离只有174米。此外,化工区与福建省划定的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湄洲湾重要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区,直线距离仅仅只有3公里。这些信息无不显示出,当地对于化工区的发展规划,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三、当地居民搬迁工作一拖再拖

  今年9月28日《福建省对外公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显示,2016年泉州市政府批复要求在泉港石化园区边界设立550米安全控制区,但直到2018年园区及周边控制区仍居住约4.6万居民,搬迁任务艰巨,风险隐患较大。明知化工厂和居民区距离过近,但居民搬迁工作却一拖再拖,终于“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四、类似事件应对建议:

  对于此次碳九泄露事件造成的深远影响,建议相关政府机关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1、当地政府机关目前首要任务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2、各地政府机关应对辖区内可能存在问题的化工企业做好突击检查工作,另外,若存在需居民搬迁等问题,应及时解决,切忌拖延;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