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举报事件:公开信扩大事件影响 “静默关注”将承担巨大风险

2018-10-25 来源:舆情管家

舆情概述

  10月24日上午,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发表《常年屡遭破坏 伊利苦不堪言 被迫公开实名举报信恳请彻查郑俊怀及其保护伞》,公开指认谣言事件的幕后关键人物是伊利前董事长郑俊怀,对郑俊怀提出3大指控,并呼吁对当年2.4亿元挪用公款案进行公诉。

  伊利在实名举报公开信中的诉求很明确,“恳请检察机关向社会公开这78册案卷(即当年已坐实、当事人供认不讳的郑俊怀挪用2.4亿公款及诸多涉嫌重大经济违法犯罪线索的78册案卷),并对郑俊怀违法犯罪事实依法提起公诉”。

  伊利还称郑俊怀多起重大经济犯罪中,有一起涉嫌侵吞黑龙江两亿国有资产,目前已就这一涉嫌违法情况向黑龙江省监察委寄出了几十封实名举报材料,希望监察委公开被郑俊怀控制的公司收购三道牧场的整个过程及相关文件。伊利表示,其“所反映的情况都是客观、真实的,愿意对此承担一切法律责任”,并在10月23日正式向其时正在内蒙古的中央巡视组递交了相关材料。

  此外,伊利方面还在举报信中指出,原国家级领导、多位省部级领导、厅局级领导充当郑俊怀保护伞,人为抹掉郑俊怀数亿元犯罪事实,并运作郑俊怀假减刑。

  10月24日晚,有媒体记者点开伊利接团官方微博的举报信链接,发现已经无法打开该网页。原本发在伊利集团官网“新闻中心”的该举报信,也已经不见踪影。

  晚间,伊利股份发布公告,称其公司于2018年10月24日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等发布了实名举报公开信。就该事项,伊利股份表示,相关举报不涉及公司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另外公司目前管理团队稳定,生产经营正常。并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相关事件

  1、“伊利谣言案”涉案人员被判刑

  一条“伊利股份董事长潘刚被带走协助调查”的谣言,从微信公众号“光祥财经”发出后,在各网站和社交媒体上大量传播,让与伊利公司相关的奶农、上下游合作商、企业员工以及资本市场投资者感到恐慌。10月24日9时30分,“伊利谣言案”中的邹光祥、刘成昆被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人民法院一审判以寻衅滋事罪。

  2、伊利前董事长因挪用巨额公款被被判刑6年

  2004年,时任董事长郑俊怀等人违法挪用公款、购买国债造成巨额亏损、家属持有公司巨额股份事发,俞伯伟、王斌和郭晓川3位独立董事履行职责向郑俊怀等人发起质询,后临时董事会罢免了俞伯伟,独立董事王斌离职,引发伊利“独董风波”。同年12月,郑俊怀等5名高管因涉嫌挪用巨额公款用于个人营利被刑事拘留。2005年12月31日被判刑6年。

相关回应

  10月24日,媒体致电郑俊怀本人及其目前任职的红星乳业,其本人电话已关机,而红星乳业相关负责人则向网易号外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开会不方便接听电话。随后网易号外联系上了郑俊怀代理律师杨航远,他向网易号外表示,上述举报内容出来后,正在了解相关信息,暂时不会就此事做出回应。

媒体评论

  凤凰网:伊利高调举报前董事长,真相亟待澄清

  24日,伊利公司官网发出一封公开举报信,举报原公司董事长郑俊怀。这似乎并无先例可循,也出乎公众意料之外。不过对社会大众来说,不该完全以围观心态来观摩,我们可以将其视为社会透明度提高的一个契机。水面下的一些事情被置于水面上,接受亿万目光的注视、亿万嘴巴的议论,即便最初呈现的故事版本有剪辑、有马赛克、有滤镜,也总好过故事一直隐没在水中。

  人民网评:让“没底线”的谣言无法蛊惑人心

  近年来,社会各方面辟谣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严惩网络谣言成为社会共识。与此同时也需看到,自媒体网络谣言层出不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造谣速度和数量甚至远远超过辟谣。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反差局面?我们看到,尽管许多造谣传谣者因为诽谤、寻衅滋事等违法行为被惩处,但仍有大量自媒体运营者甘愿火中取栗铤而走险。有调查表明,利用自媒体造谣传谣已呈现公司化、产业化趋势,生产、传播环节明码标价,“以谣生利”让谣言屡禁难止。

网民评论摘录

  @有一天要环游世界的Andy:这么大一个企业沦落到靠公开举报来诉苦,不得不说是依法治国一个天大的笑话…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