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贷事件:整治校园贷不能限于表面,对准根源方能降低舆情风险

2018-09-07 来源:中正舆情
  校园贷因其超高利率、裸贷以及暴力催款等一系列问题,已被银监部门、教育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协会等相关机构先后监管,尤其从去年4月以来,校园贷进入集中监管阶段,数十家网贷平台相继退出了校园贷市场。然而,一些平台披上华丽外衣,换个名目亮相,瞄上的还是缺乏社会经验、金融消费知识不足却有超前消费欲望的年轻人群体。从周小姐的经历看,那家美容机构很难构成诈骗,因为其中很多套路都踩着政策灰色地带,即所谓的“不合理但不违法”。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金融系副教授张小涛

网民观点摘录

  @缇娜doi:广大被套路的大学生是凭什么觉得自己没有2000块而还得起更多的钱的?要是这样还不如自己攒钱啊。

  @航哥:这女人遭遇双重骗,美容骗和套路贷!那些爱美女性好好读读这篇新闻!

  @寡人从未失信于民:国家可以加大对这些非法贷款平台的打击力度,这类贷款明显就是网络高利贷,利息远高于法律规定的正常标准。

  @国栋_医学遗传:各类贷款让资本的魔性充分释放,彻底毁灭了人的三观。

  @Viva La Vida:那么是在哪个搜索引擎上搜到的这个“三甲”医院的呢?

舆情观察

  近年来由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仍时有发生,学生、学校、教育部门深受其“害”。对此,相关部门不断推出应对之策,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加强金融安全教育,将防范校园不良网贷作为重要教育内容。

  就在这“风口浪尖”之上,“美容贷事件”却开始不断出现。与校园贷的“敏感”相比,“美容贷事件”在有关部门的眼中却显得有些“无感”。同样存在着“诱导”的套路,危害巨大,美容贷却是更难被治理。有专家评论称,美容贷的很多套路都踩着政策灰色地带,“虽不合理但不违法”。

  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但监管部门的应对却显得滞后。面对近年来兴起的美容贷、培训贷等,监管部门却迟迟未能凸显“存在感”,以致于此类“踩着政策灰色地带”的新生事物不断出现,并造成负面舆情事件。

  对此,监管部门需要作出反省,舆情管理不能只针对已爆发的事件类型。一个重大的舆情事件,其背后必然存在着深刻的社会矛盾。监管部门需要就事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进行整治,做到“以点及面”,如此才能降低此类事件的舆情风险,净化相关行业环境。

  除此之外,此次事件还涉及到了医疗及搜索行业的相关企业。周小姐正是通过网络搜索才查询到该医院,且在搜索页面中还充斥着“夸大其词”的广告;而在就医过程中,正是医院医生的“诱导”,才导致周小姐选择了贷款。

  由于此次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尚且不大,故而未能引起较大的舆论反应。但是监管部门、涉事医院及搜索企业都需及时认识到事件中的舆情风险,莫要等到类似的“美容贷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才出手应对,否则将悔之晚矣。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