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舆情以“枷锁”:杭州出台首个反校园性骚扰机制

2018-08-15 来源:中正舆情

媒体评价

  搜狐网:反校园性骚扰,关键点要落在“孩子”上

  落实这个反校园性骚扰的机制,不仅需要司法机关与教育部门的密切合作,不仅需要校长的监督、教师的慎独,关键点还应要落在“孩子”上。首先,现实中,小孩子对性骚扰的概念非常模糊,很多时候,会把性骚扰误认为那是“教师的关怀”。显然,不能仅仅让家长、教师明确性骚扰的界定,还需要让孩子知道,使他们能清晰地辨别,哪些行为是对自己的骚扰,而非正常的关爱。因此,让孩子知道自己遭遇了性骚扰,才是保护孩子的第一步。

  潇湘晨报:期待反校园性骚扰机制长出牙齿

  这些被侵害的未成年人,大多没有防范和抵抗能力,而侵犯给他们带来的伤害,往往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可能是致命的。面对高发的校园性骚扰,我们如果将此简单归因于一些施害者的人面兽心,或者是未成年人不谙世事,显得苍白而无力,更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缺乏有力的震慑机制,去阻断那些不安分的黑手。

  华声在线:制度保驾护航和校园性骚扰“正面对抗”

  反对校园性骚扰不能只靠制度发力,还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性教育,不能谈性色变,要以学生为本,倘若性骚扰事件发生,绝不能选择包庇和纵容;教师要遵守师德,身正为范,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理性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而不能一味的保持沉默,这是最懦弱、最不理智的一种方式。

网民评论摘选

  @当黑猫警长遇上精灵鼠小弟:大杭州真的在一些方面走在领先位置,现在的反校园性骚扰机制,之前的斑马线车辆让行人,棒棒哒!

  @拾壹不紧张:在校园欺凌和学生保护上,一直缺失法制约束、缺少政府相关部门问责机制。

  @你的龙猫:国内最无耻的就是各种调解。这就是中国传统糟粕与现代法治制度的冲突。

  @Q夏W天Q:不得瞒报,迟报,这个规定不建立在一定的惩罚机制上面和空话有什么区别,法律还规定不得骚扰他人,对这些禽兽管用?加上一旦证实有人瞒报迟报此类事件,立即撤掉职务,肯定威慑力大很多。

  @枯木树根:做的好,建议全国推广,并且报警时间可以缩短为八小时!甘肃庆阳那个无辜生命凋零,就与校方瞒报、妄图私了有关!到现在校方领导依然没有承担任何责任!

  @法趣:如果情节严重涉嫌犯罪,学校压下来包庇的,可能涉嫌包庇罪。包庇罪是明知是犯罪分子,而向司法机关作虚假证明,为其掩盖罪行,或者帮助其隐匿、毁灭罪证、湮灭罪迹,使其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舆情解析

  由于校园性骚扰事件的“层出不穷”,相关舆情信息的风险开始不断增高,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应对手段的效果逐渐降低。在此情况下,学校将面临十分严峻的舆情环境,教育部门也将承受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因此,杭州市出台的《意见》宛如一场“及时雨”。

  舆情应对要对准舆情事件的核心矛盾,以精准管理的手段防止事件影响扩大。于此同时,在消除核心矛盾之时,还要挖掘矛盾产生的原因,思考如何降低相关舆情再次发生的概率。《意见》的出台从舆情应对的角度而言,就是对准了校园性骚扰事件背后的社会原因。给社会质疑以回应,也给了相关舆情以“枷锁”。

  对校园性骚扰做出明确的定义,强制规定教育部门在收到举报后须24小时内调查报案等,都是《意见》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相关事件的发生进行防范,这是属于舆情应对中的主动应对。虽然在舆论眼中难免有“迫于现实”的意味,但其存在的意义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舆情管理工作对于社会进步是有着积极影响的。社会矛盾滋生舆情事件,舆情爆发反映出民众的情绪化以及之于事件的“共性”,而精准的舆情管理对准的除了民众的情绪,自然还有最初的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管理舆情的现实意义,并非简单的消除事件影响,而是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建立更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