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越深入,难度越大、要求越高。尤其是如何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如何提升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效能、如何强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支持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由此,采访了城郊农业村、地质灾害易地搬迁村、城中村、纯农业村等四种不同类型的村落,对他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模式进行剖析,试图为实现农村更高水平的乡村善治探寻经验,促进有效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潜能,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开创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小西沟村乡村文旅康养综合体规划图
改什么?怎么改?
把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实现农民对集体资产的占有使用和收益分配的权利。
几年来,山西省先后有8个整市16个整县(市、区)被列为中央试点,以“扩面、提速、集成”为行动指南,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拓宽了农民增收新渠道,让农民共享农村改革的发展成果。
截至今年7月底
全省45930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率99.49%,累计向农民分红5.05亿元,农民的“红本本”变成了“红票票”。
2014年,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出台《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2015年5月,潞城区作为山西省唯一承担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开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探索。
至此,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点带面,逐步在全省范围推开。
山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的时间表
2017年10月,山西省出台《山西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改革的路线图
2017年底,14个中央和省级试点高标准通过验收
2018年,中央在山西省阳泉、忻州2个整市,屯留区、沁水县、大宁县、河津市等4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2019年,山西省运城、长治、吕梁、晋中、晋城、朔州6个整市,古交市、尖草坪区、万柏林区、霍州市、曲沃县、蒲县、襄汾县、灵丘县8个整县成为中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今年,山西省又被列为中央整省试点。目前,全省已有2个整市、17个整县率先完成改革任务。
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领到股权证的留义村村民
晋源区花塔村—— 特色农业风帆扬起来
“我们花塔村曾是全省农业战线的老先进,老党支部书记芦旦只曾经多次被评为省、市劳模。”8月3日,说起花塔村的历史,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平依然很自豪。
花塔村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地处太原市龙山脚下,与晋祠相邻,因村内曾有隋朝开皇年间所建的华严塔而得名。
2017年,晋源区被中央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花塔村率先启动试点,全村一条心,开始搞改革。
因为毗邻省城中心,成员身份认定是花塔村改革面临的最大难题。
坚持合情合理合法、公开民主决策、公平公正办事。按照“先定办法后定人”的思路,召开20多次村民代表会议、村干部会议,征求意见,4次张榜公示,最终全体村民达成了共识。2018年4月底,完成了清产核资、成员身份认定,特别是保障了52户“女儿户”的合法权益。何建平说,这个过程中做到了“五个到位”“三个一”,即宣传到位、摸清家底到位、成员划分公平到位、政策到位、带领社员致富到位,健全一本台账、确认一个身份、制定一个共同发展的目标。
2018年5月12日,花塔村选举产生股东代表、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审议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花塔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平当选为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股民领到了自己的股权证,家家有股份,人人有分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历史变革。
“牌牌挂上了,戳戳刻上了,关键是要干啥了,怎么才能让老百姓得到红利”,何建平心里盘算着。
花塔村曾是晋祠大米的主产区。合作社从盘活有形资源和挖掘无形资产双向发力,整合村南330亩闲置土地,恢复晋祠大米种植,建成了田园综合体——稻田公园,走上了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引进自动化育秧生产线,新建40亩育秧基地,水稻育秧效率提高了30倍。所产稻秧除满足本村使用外,还可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
今年1月,花塔村受邀参加晋祠大米品牌推介会,与沃尔玛、美特好、山姆士、晋农之窗等多家大型商超签订购销协议,畅通了销售渠道,提升了经济效益。
6月6日,晋源区第三届插秧文化节在稻田公园举办,稻田文化展示、生态放养、插秧体验等活动吸引了市民的目光,“水稻认养”项目签约客户12家、稻田52亩,收入15.6万元。
为解决水稻加工粗放、售价不高问题,合作社引进了先进设备,建成了大米加工厂。“今年可以收入70万元。”何建平说,“下一步将空置厂区、厂房、闲置土地重新规划,合理流转,开始经济全面转型的新实践。”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的花塔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年收入突破百万元。村里更有生机、更富活力,村党组织说话有人听了、办事有人跟了,曾经的荒地变身最有奔头的产业。
榆次区小西沟—— 资源入市采石场变身康养小镇
8月10日,晋中市榆次区乌金山镇小西沟村,山坡沟壑,目之所及,郁郁葱葱。虽是下午时分,依然有几辆旅游大巴载着游客来到了这里。今年6月16日才开始试营业的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已经成了周边市民的假日休闲之地。
“以前跑大车,在路上挣钱,没日没夜的,家里人可操心了;现在家门口挣钱,踏实安稳,最多的一天我的小店卖了4000元。”
村民付雪锋今年41岁,是小镇流动党员服务站站长。他兴奋地给记者讲述着自己被改革改变的人生。厌倦了跑大车的奔波日子,也看到了村里要发展康养小镇的规划,2019年8月,付雪锋花了1万元钱去安徽学习做糖葫芦的技术。现在的他每天早上九点开始做糖葫芦,一个糖葫芦7元,再加上店里的一些山楂制品,平常每天的收入不下千元。另外,他和几个村民一起合伙投资100多万元建了大棚,今年已经开始挂果,“如果没有冻害的话,每年能产10万斤玉露香梨”。
在小镇转转,还有更牛的。高峰时,张俊平家的“漏鱼儿”店里常常一座难求。“以前也是开大车,知道村里打造康养小镇,去汾阳学做‘漏鱼儿’”。7月18日,小西沟村来了2万多人,张俊平的“漏鱼儿”一天就卖了7000多元。“主要是平台好,我的经营原则就是做到用好味道留住人。”张俊平这样说。
曾经的小西沟村俨然一个采石场,村子周围到处是私挖乱采乱象,200多口人的小村子满目疮痍。2003年整村搬迁,一个村变成了两个村……2018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村里的荒地、未承包到户的耕地等都变成股份,分到了村民手中。小西沟村党支部书记赵保花给记者讲述着小西沟村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小西沟新村是村民居住地,为解决村民的就业增收,村集体整合项目周边200余亩土地,租赁外包给种植户发展特色果蔬等现代都市农业,村民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推动全村加速驶入了乡村振兴快车道。而小西沟“老村”旧貌换新颜。面对生态破坏、房屋损坏、耕地塌陷、取水困难等村情实际,积极修复生态,围绕田园文化做文章。2016年,山西东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21亿元打造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项目,承租非承包耕地143.3亩、四荒地727.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68.9亩,征占建设用地150.4亩,沉寂多年的土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小西沟村集体非承包耕地已全部入市,经营性资产已全部盘活,其他土地资源入市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山西东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王俊杰介绍说,项目全部运营后,可以带动周边5000人就业,每年实现营业收入3亿元,鼓励村民参与项目发展、共享项目红利。
尽管刚刚试营业2个月,但是小西沟的康养民宿区、地方特色餐饮等已经展示出了独特的魅力,来自北京的游客李阳平说:“没想到山里还有这样的景致,希望能多住几天。”
小西沟,离红尘不远,离自然很近。
图为花塔村的稻田公园
孝义市留义村—— 股权抵押好贷款
对于孝义市崇文街道留义村的村民来说,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的股权“真值钱”。
留义村位于孝义市城西,和孝义市区不分彼此。村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所有经营性资产量化100%折股到756名成员名下,按100元一股分配至户到人,人均持股4000股,每人的股份价值40万元,如今已经涨到了46万元。
价值46万元的股权能干啥?留义村村民宋金亮告诉记者:“用处可大了,能靠它贷下款了。产权制度改革后,我拿着股权证从孝义市农村商业银行抵押贷款30万元,又买了一台吊车。”
留义村是孝义市首家股权抵押贷款单位,今年53岁的宋金亮也是首批受益人。2006年,宋金亮开始养车,当时买了一台装载机,宋金亮想贷款但是没成功,因为他没有抵押物,村集体的土地和宅基地都不能抵押,只好四处借钱。今年他又想买一台吊车,股权证圆了他的梦:“这台吊车300多万元,如果不是贷款,还得到处借钱。”现在宋金亮雇的两个司机和儿子一起开吊车,“今年预计能收入70万元-80万元”。
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贷款,以股权作抵押贷款,解决了农民融资难问题,农民股权权能得到拓展,赋予了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在留义村,股民贷款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每股46万元的50个百分点。股民年龄原则上控制在60岁以内。
2000年,宋金锋正式上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留义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得早。2017年孝义市将留义村作为城中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留义村坚持“六表决六公示”,重点环节、主要事项等至少六次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张榜公示。
公平、公正、公开后,人们的意见少了。凭借城中村的独特地理位置,留义村进行“多元化产业”布局,对旧村改造置换出的宅基地进行开发,同时发展休闲服务业、文化体育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租赁土地2000亩,发展葡萄种植培育基地。还把目光投向资本市场,对集体资产包装重组,目前正在与宁波大学量化交易技术研究院、北京光速迭代科技有限公司探讨合作上市事宜,保障资产高效利用、收益持续增长。
留义村的股权坚持“社内流转,户内共享”原则,成员退出,股份集体回购,全员分配,保障集体利益和组织成员收益。至此,村民当家做主的意识更浓,对于集体经济发展的事项也更加上心。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村民创业、就业途径也增加了,餐饮服务、物流运输、后勤物业等行业不断发展,实现了多渠道增收,集体、村民双收益。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1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2.2万元。2018年,每位股民分红7090元,2019年,每位股民分红7150元,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村民任根荣今年64岁,在村里的物业公司上班:“现在我们村的知名度可高呢,有吃的、有住的、有花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
如今的留义人过上了“租金薪金股金多金惠民生,农民市民股民新民享金利”的美好生活。宋金锋介绍说,股权抵押贷款激发了村民的创业激情,鼓励大家充分发挥股权证作用,将“死宝变活宝”。
临猗县薛公村—— 荒沟荒滩上诞生湿地公园
这里的变化让人称奇。
曾经人人嫌弃的5000亩滩涂地,5000亩荒沟,现在是碧波荡漾、荷花飘香的湿地公园。
8月12日,聊起以前的荒沟荒滩,临猗县薛公村村民程东峰打开了话匣子:“大多数撂荒了,曾经分给村民,但是因为滩涂地不保险,不知道该怎么种,有的地方不出苗,有的地方种下去一场洪水来了就打了水漂,所以大家都不种”“沟沟坎坎的,连树也不好活”……结果是5000亩荒沟实行责任制后,30多年无人问津,5000亩滩涂乱垦乱种、效益低下。
怎么办?村党支部通过“四议两公开”等方式,确定“荒沟、滩涂不单独零散发包,整合资源整体开发,发展规模产业,造福村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按人分解到户,人人持股;解除合同,收回土地,5000亩荒沟、5000亩滩涂资源由村集体统一管理。
村党支部书记程俊怀告诉记者,村集体以全部荒沟、滩涂入股山西仁核山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以资金和人力资源入股,合作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以“集体经济壮大、村民从中受益、投资商有利可图”三方共赢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项目推进、收益分配新机制。创新收益分配机制,实行分期收益分红办法,确保集体收益最大化。
现在荒沟里到处都栽上了核桃树,村民虽然还没有分过红,但可以在项目区务工挣钱。今年62岁的梅社强在核桃基地项目区打工,“每月2000元,挺好的”。村民程引萍也说:“只要肯吃苦,比自己投资强。”
收益是看得见的。村集体经济收入由改革前的5万元增长到4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6000元增加到1.58万元。合作的第一笔收益491万元,集体研究决定用于建设村北大道、群众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等。每年的40万元分红用于村民吃水、用电补贴、环境卫生等,对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股权分红。“大事村民共商、财务村民共管、红利村民共享”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管理体制,让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8月17日,一封来自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的邀请函在微信朋友圈广为传播,临猗县第三届运城峨嵋果品博物院生态旅游文化节暨孙吉镇第二届黄河湿地旅游节将在薛公村黄河湿地公园举行。好多人相约荷花节,来这里骑骏马、穿芦苇、踩河泥、逮大鹅、钓大鱼、划小船,村民们也琢磨着摆个摊卖凉粉、卖油糕、卖水果……
实践证明,尽管全省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做到了既摸清了集体家底,又维护了农民权益;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全省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责任编辑: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