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百姓搬出广阔新天地——代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法和经验综述

2019-11-13 来源:互联网舆情忻州

大山百姓搬出广阔新天地——代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做法和经验综述
代县县委书记田永清在聂营镇达康织袜厂调研

  代县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地处全省中北部,北依恒山余脉,南靠五台山麓,滹沱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两山夹一川、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面广、贫困程度深。作为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是全省最大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破解深度贫困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作出的重要指示。代县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现场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和要求,直面“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坚持把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破解深度贫困难题的重要抓手,坚持6环联动,破解7项难题,以“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作坊”为目标,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探索,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就业安置的新路子,让山区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已经在雁门大地成为鲜活的生动实践。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确保群众“搬得出”。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地区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县委、县政府的奋斗目标。代县一大部分贫困群众地处山区半坡地带,涉及人口多、覆盖面广、搬迁难度大。为切实把易地搬迁这项民生工程组织好、实施好,代县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领导组,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建立了整村搬迁“81111”工作推进机制,即将全县整村搬迁涉及的8个乡镇划分为8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县领导挂帅,明确一个部门牵头,配备一套班子跟进,全县一个标准考核。县脱贫攻坚总指挥部每周例会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重要议题,抓好各项协调,推进工作。各乡镇成立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领导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是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第一责任人,双签责任书、党政同负责,分别担任领导组双组长,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做到了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县委、县政府将整村搬迁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并作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每周通报、每月调度、每季督查、年度考核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强力推进深度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二是积极破解7项难题,确保群众“稳得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要规划先行,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解决好人往哪里搬、钱从哪里筹、地在哪里划、房屋如何建、收入如何增、生态如何护、新村如何管等具体问题。对于山区移民群众来说,不仅想住得宽敞明亮,更想住得踏实幸福。近年来,代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六环联动,破解“人、钱、地、房、树、村、稳”7项难题。在“人”的问题上,制定了《代县整村搬迁落户实施方案》,实行个性化、差异化落户政策。实施统一的城乡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政策,保障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在“钱”的问题上,整合涉农资金1644.3165万元,支出移民搬迁资金14142.206351万元,争取到长期政策性低息贷款7670.6408万元,保障了移民搬迁的资金需求;在“地”的问题上,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应复垦尽复垦”原则,将整村搬迁后村庄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复垦利用范围,推进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异地交易;在“房”的问题上,采取搬迁安置点建设与房地产去库存相结合模式,回购雁门小区、民生佳苑经济适用房151套,作为移民安置房,规划新建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滨河移民南区二期,已安置搬迁户278户1127人,进一步确保住房分配合理、合规、搬迁户满意;在“树”的问题上,整村搬迁后原有林权保持权益不变,对符合条件的坡地、摞荒地全部退耕还林;在“村”的问题上,实施旧村撤并,对整村搬迁的行政村,原村级“两委”组织一并撤销,“两委”主干延续过度;在“稳”的问题上,各项优惠政策保持不变,各项补贴应补尽补,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分为分散和集中安置两大类,分类帮扶、因人施策,确保稳定增收,让群众算好“明白账”、敢于“搬出去”、勇于“变市民”。“十三五”期间,代县共核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676人,目前全县集中安置429户1670人,分散安置1311户2006人,入住率达100%,实现应搬尽搬。整体搬迁68个行政村,腾退面积605.789亩,完成复垦574.193亩。紧依滨河移民区,同步规划建设总投资2.8亿元、占地300余亩的扶贫产业园区,力求将安置区建成一个集就业、上学、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的新型移民住宅区,让群众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

  三是全力构建扶贫产业格局,确保群众“能致富”。围绕搬迁群众脱贫需求,在全面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配套规划扶贫产业园区,努力构建“县有产业园区、乡有扶贫车间、村有家庭工坊”的扶贫产业新格局。在县有产业园区建设上,总投资1.3亿元规划建设了滨河移民产业园区,其中一期占地98亩,总建筑面积7万余㎡,并成功引进杭州剑弘公司袜业项目。2018年5月该公司在代县注册成立了雁弘纺织有限公司,并与上馆、滩上、新高、峪口、雁门关、上磨坊6个乡镇通过整合扶贫项目资金联建联办的富上、富滩、富昕等轻纺厂达成了合作协议。企业投资1800余万元建设织袜厂,年可生产袜子4000万双,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实现利税670万元。公司招聘员工230人,其中65%来自贫困户家庭,人均年工资可达2万多元。在6个乡镇16个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在280户贫困家庭设立翻袜、定型、包装手工工坊,带动829人足不出户实现就业。公司采取“固定收益+利润分红+务工收入”的利益联结模式,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有力地促进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在聂营镇达康织袜厂上班的杨计兰就是因镇办扶贫车间而受益的一名贫困妇女。2015年,她的丈夫被查出患有直肠癌晚期,杨计兰上下奔走、东拼西凑来30万元手术费用,倾家荡产、外债累累,却还是没能留住他年轻的生命。丈夫去世后,一双儿女的学用开支着实愁坏了杨计兰。2018年,织袜厂开在了杨计兰的家门口,成为袜厂第一批女工之一的她,在照顾两个孩子之余,每月还有了1500元的收入。县委书记田永清去年到该织袜厂调研,杨计兰泪流满面地说:“不是这个厂,我真是没法儿生活。照管孩子方便了,我也有了收入,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为拓宽移民群众就业渠道,代县还制定了“外地推介一批、社区企业安排一批、自主创业一批”的工作方案,实行多元培训,多元就业;户户引导,自主创业;产业配套,定点就业模式,建立就业、创业管理台账,力争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开展纺织产业公益性培训,举办社区就业推介会、人才招聘会,联合县直有关部门开展厨师、面食、理发、缝纫、刺绣、种养殖等技能培训,积极为贫困搬迁户后续增收、创业致富搭建平台,增加搬迁户收入,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