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平稳运行有坚实基础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重新回到“2时代”;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专家表示,总的来看,当前整体物价维持在低通胀水平运行,不存在通胀压力。
通胀压力不大但预期有所抬升
7月份,CPI同比上涨2.1%,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从环比看,CPI由上个月的环比下跌0.1%转为环比上涨0.3%。
7月份CPI同比涨幅扩大,环比由降转升,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导致食品价格和非食品价格涨幅双双上升。
从食品价格看,7月份全国大范围高温炎热和暴雨天气,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储运,导致鲜菜、鸡蛋、奶类、肉类食品价格都有明显上涨,猪肉价格同比跌幅明显收窄。
从非食品价格看,7月是假期旅游旺季,旅游类价格环比上涨7.9%,飞机票、旅游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4.5%、7.9%和2.2%,三项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9个百分点。此外,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22.7%和25.1%,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4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今年前7个月,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0%,与全年3%左右的CPI调控目标相比,仍然处在相对温和的区间。
基于此,多个机构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并不存在通胀压力。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CPI上涨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不包括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涨幅为1.9%,连续3个月持平,不存在通胀压力。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尽管当前物价走势总体温和,但是通胀预期有所抬升,特别是中美经贸摩擦可能带来输入性通胀,将对下半年的物价带来一定的上涨压力,应当注意防范和引导。
需求扩张是价格温和上涨的推手
7月份,P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这也是PPI同比涨幅近5个月来首次收窄。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7月份,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2%,上月为持平。
“生产资料价格环比和同比涨幅都有回落,是影响PPI涨幅下降的主要原因。”连平分析说,从流通领域主要生产资料价格走势来看,7月有50%的产品价格上升,42%下降,8%基本持平,价格下降的产品有所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7月份,PPI同比涨幅比CPI同比涨幅高出2.5%,二者差值比上个月减小了0.3个百分点,这表明PPI和CPI之间剪刀差现象有所减弱。
一般来说,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扩大,主要是由于上游工业品涨价向下游消费品传导的机制不畅;而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缩小,则意味着上游的工业品涨价正在向下游消费品传导。
从今年7月份的数据看,剪刀差的缩小,一方面是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上游低端无效供给加快出清,产能过剩局面有所改善。PPI受钢铁、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影响更大,7月份,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支持了PPI同比涨幅保持平稳。
另一方面,目前下游的需求仍然较为旺盛,确保了在供需相对平衡的情况下,消费品价格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指出,这些年来,我国整个消费品市场的供给是非常充裕的,但价格还能保持温和上涨,这是有比较好的需求在持续扩张,否则消费品价格上涨是没有支撑的。
物价有条件保持平稳运行
当前,随着CPI和PPI之间的剪刀差缩小,PPI的涨价因素加速向CPI传导,特别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动力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不少人担心,今年下半年我国物价是否会持续上涨,甚至带来相应的通胀压力。
这种担心并非没有依据。此前发布的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显示,7月份我国制造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达到54.3%,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水平有所上升;非制造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9%,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投入品价格的上涨,将最终影响到终端产品价格。
此外,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特别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商品市场、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从CPI看,今年6月份全国猪的存栏数量出现减少,猪肉价格预计将逐渐迎来上行周期,这可能带动食品价格小幅上升;中美经贸摩擦有升级风险,关税上调可能导致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也会对国内物价带来抬升作用。
责任编辑:wuy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