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群自媒体进化论(下)

2018-03-20 来源:微信公众号(热爱工作的唐晓涵)

  记得很久之前看到过一个理论,认为特别适合描述社群,大意是:“个体通过特定目的聚集在一起,会自发的通过一套简单规则的运作,形成自组织、自适应的去中心化群体,进而会“涌现”出超越单个个体目的的群体目的。群体目的形成后,又会不断发出指令,反过来对个体进行控制。”

  社群其实就是这样靠“个体,规则和目的”组成的系统。

  然而,社群的成本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一个从无机到有机的,从无序的到有序的,从无交集到密切联系的关系组合,这里有个关键词:控制。

  盘点这两年的经验,到底什么样的社群是有价值的好社群?恐怕很难清晰定义。

  其实,社群运营其实不要控制,越控制越失控,有一些特别简单的规则,人人知悉并遵守,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群成员之间能形成自组织自运行,自发产出高质内容,从而实现社群目的,并且涌现巨大价值,达到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这才是控制的最高境界。

  社群定位和规则是群成员的发言机制、行动指南,是促成群成员自组织自运行的动力,是社群生产内容和产品、创造价值等的根本方法和基础模式。

  在社群里面,一般有这么几类人:话题和内容创造者、评论者、搜集者、参与者、围观者、不活跃分子。他们各自的诉求不一,相互影响和转换。在社群运营时,必须对症下药。

  如为搜集者提供有价值的干货知识,为评论者提供可以评论的话题,为围观者创造看热闹的场面,为创造者提供思考的资源和刺激。但这些成员中,最核心的莫过于社群的意见领袖,即活跃的灵魂人物。他可能兼任思考者、组织者多重身份。

  如果一个群有两三个这样的意见领袖,能激活其他成员,且能碰撞出很多有深度的内容火花。这也是社交媒体的具有天然渠道的魅力,它集合了一群有温度有情怀的人,它链接的是“人性”,它输出的是“价值观”。

  对于企业社群自媒体而言,需要什么样的机制来确保他的正常运转?

  沉淀数据,发布信息的全矩阵自媒体平台,公众账号,微博,头条;不断地完善社群成员默认的社群规则;内部资源的挖掘机制;外部资源的补充互动;高频次的线下活动。

  一个健康的长寿的微信群是基于互动才有价值的自生式生态系统,它既能满足成员的某种价值需求,又能给运营人带来一定回报,才能形成良好循环。

  以晓涵plus社群为例,运营半年多,现在进行到23期线上分享,记得最开始人不多的时候,有人说要做分群,那会我没有同意,因为社群的人数基数要足够大,才有分化的意义,比如一个群500人,10个群也就5000人,以传统营销的流量角度算,5000人是很好的,当时我说了一句话:“有价值的社群,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如何理解呢?后来,以这个社群为原点,我从中刷选出了部分人,也慢慢组建了其他分社群,比如写书参谋群,事件营销外脑群,文案策划顾问群,具体项目服务群等,这些群对我的帮助都很大,我也从中找到了客户,好的合作伙伴,甚至朋友,如同昨天的文章,社群的核心是“经营关系”,社群自媒体就如同互联网是一张网,通过这张网你可以获得价值,社群运营是将这张网由小到大、由粗到细的转化过程。

  现在企业社群自媒体,只是在某些领域觉醒了,比如宝妈群,产业链非常成熟,也有一些特定行业群,很集中,相对成功的社群商业模式则是培训主题社群,即将崛起的是产品社群和品牌传播社群。

  培训社群,顾名思义,交钱听课学习,也有人抱着各种目的,扩张人脉,卖产品,找客户,找资源,培训社群具有天然的变现土壤和氛围,是目的存活较好的核心社群,以新媒体,互联网,网赚,法律,亲子的居多,口碑好的也很多,而培训社群不是谁都可以做好,要么平台化运营,有团队来操作,要么就是把群主本身的个人影响力和势能变现,群主自身不断产生优质内容输出,或者借用自身人脉资源,邀请嘉宾来站台,社群成员为知识付费,培训型社群对“师资”和持续优质内容的输出会是巨大的考验。

  而产品社群和品牌传播社群,则以蒸汽生活电子烟的社群矩阵为例,多以产品调研,用户反馈,烟民主题兴趣,创业分销,新品上市,互动活动为核心,以品牌为中心,把用户组织起来进行社群化运营。

责任编辑:lidawei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