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舆情忻州10月8日消息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长子县鲍店镇南街村,“一免五增”艺机一体化种植技术千亩示范田传来喜讯,玉米亩产达到2447.1斤;在娄烦县,位于汾河水库旁的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依托汾河水流经村庄的独特资源,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过上了好日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山西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促进农业更加高质高效、农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奋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宜居乡村,让生活更加舒适
彩墙灰瓦、绿树成荫,街巷整洁、步步皆景,走进距太原市城区8公里处的杏花岭区中涧河镇窑庄村,处处可见一派幸福安康的美丽乡村景象。
近年来,窑庄村积极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农富民、以企强村、多业并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村民安居乐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润全告诉记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村里进行了拆违治乱、村街村巷硬化全覆盖、太阳能路灯全覆盖、户厕改造等一系列整改措施,并先后荣获山西省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村民苏富生欣喜地说:“近几年,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用上了天然气,油路也修到了家门口,特别是解决了冬天取暖和污水处理这两个农村大难题,厕所改成了冲水式,现在生活和城里没什么区别啦!”
秋日暖阳中,祁县古县镇任村村民霍守卫在自家小院中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流出,他告诉记者:“大山里通上自来水不容易啊!”任村群山相拥,水源不稳、管道不通,吃水曾是一道大难题。“山区缺水,我们以前要走三四里地担水,天旱就需要去更远处。”
一根水管改变了霍守卫的生活。2022年,祁县水利局开始建设常山分散供水工程,今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覆盖古县镇任村常山、贾贝、大庄、新寨4个自然村,自来水流进农家,从“望天水”变成了24小时自来水。“现在24小时都有水,用起来方便,做的饭也变香了。”霍守卫高兴地说。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2022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省乡村建设专项工作组,召开了全省乡村建设推进会,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2年,山西省全年新改建较大人口规模(30户及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1292公里,新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026处;完成清洁取暖改造44.8万户,新改厕34.4万户,新建污水处理设施633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自然村比例达93.4%。
今年是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之年,山西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这个目标,以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为发展方向,重点推动通硬化路、通自来水、通清洁能源、通宽带网络、通快递物流提档升级,集中推动质量安全农房、卫生厕所、污水处理体系、垃圾处理体系、美丽村容村貌覆盖扩面,持续推动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托育、养老等各项服务普惠共享,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提升。
宜业乡村,让产业更加兴旺
金秋时节,走进位于桑干河上游的朔城区神头镇东神头村,天蓝水碧、林茂草丰、鸟翔鱼戏的美景,宛如一幅山水画卷。
近年来,东神头村依托地理优势,全力打造乡村旅游,规划建设出“一河带九区”的发展新格局,利用当地的特色,以“旅游+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文化”的模式,充分体现了东神头村的创新。如今,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推进,明清商业一条街已渐成规模,带动村民增收,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景区内民宿数量也逐步递增。
66岁的村民张玉福家里也建起了民宿,“近几年,我们村打造乡村旅游,变化特别大,路宽了,地下污水管道都修了,家家户户都是清洁能源取暖,住在这么美的地方,城里人都羡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回到村里来发展啦!”
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码放,一个个浅褐色的香菇似小伞伫立,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走进临县城庄镇,近几年新建成年产量近千万棒的香菇大棚基地格外引人注目。记者见到小马坊村村民张卫卫时,他正在帮工人有序地将菌棒摆放在大棚内的架子上。“一年前我还在西宁做钢材生意,如今回到村里,成了村里第一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张卫卫说,触动他的不只有乡土乡愁,更重要的是看到了镇党委、镇政府对像他这样外出创业青年的真诚邀约。
着眼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城庄镇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党员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充实基层干部力量;引入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支持培育本土专家,牵头创办引领当地群众致富的香菇产业;充分运用营商环境、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等优势,吸引返乡创业青年投资发展食用菌和电商产业……带动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所长、大展身手。
促进村民就近就地就业是和美乡村创建的前提。今年以来,省乡村振兴局发挥乡村建设工作专班作用,强化部门联动和任务统筹,务实推进全省乡村建设向纵深发展,以巩固衔接领导小组文件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乡村建设年度行动方案》《山西省2023年引深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行动方案》,组织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布乡村建设任务清单,建立乡村建设任务台账。在2022年示范创建基础上,山西省继续投入资金8.32亿元,深化创建87个示范村,累计吸纳农户务工10428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务工3395人次。同时,继续支持培育发展120个特色产业帮扶基地。
和美乡村,让家园更加和谐
国庆假期,走进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沟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屋舍、干净的小路、石砌古宅和保存完好的石墙,这里既保留有传统农村的生活气息,又呈现出新时代新农村的崭新面貌。
近年来,王家沟村通过村干部会、支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等研究、完善村规民约,出台婚丧喜庆报备制度,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强化对婚丧宴请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以孝、俭、勤、义、信等传统美德为主题评选“文明户”,用一张榜单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传承家风家训,学习宣传村里的先进典型,倡导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和向上向善的家庭美德。
“文明乡风建设有效激发了王家沟村的‘精气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宝元说。
“大厨,今天吃啥?”中午时分,武乡县石北乡张村的爱心食堂里饭菜飘香,85岁的村民郝瑜香进门就问。“大娘您来啦,今儿准备了肉包子、素包子和紫菜蛋花汤……”被称作“大厨”的村民郝丽芬一边回答着老人的问话,一边从蒸箱里取出一笼又白又大的包子。“孩子都在外地,自己也不愿做饭,以前都是凑合着吃,现在门口就是食堂,出门就能吃上热乎饭,太好了!”郝瑜香说笑着坐在了餐桌前。
今年,武乡县石北乡在全乡启动爱心食堂建设,以群众就近方便为原则,各村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食堂选址,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目前,全乡已建成爱心食堂8个,惠及群众300余人。“在爱心食堂,一顿热乎饭解决了儿女们的后顾之忧,让老人品尝到了幸福的味道。”石北乡宣传委员王慧鑫说,“小食堂,大民生,从‘吃饭难’到‘吃好饭’,以‘爱心食堂+’为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让全乡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全省深入实施乡村建设和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两个行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乡村治理上,我省将以常态化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推广清单制、积分制、星级文明户创评等有效做法,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如今,田畴沃野一派欣欣向荣,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