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朝圣五台山之菩萨顶

2019-10-21 来源:今日头条

  乾隆皇帝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志得意满的一位皇帝了,寿龄最高、执政最长,号称“十全老人”,诗写得也最多,甚至比公认诗作最多的陆游还要多出好几倍。不过,量多并不代表质精,文学界对他的诗作水平向来是不太恭维的。就拿这首诗来说吧,其政治历史内涵就远在文学艺术水平之上。正像乾隆皇帝所说得那样,清朝早期,五台在团结民族、稳定边疆上所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胜过百万雄兵。清朝统治者深知藏蒙人民崇奉黄教,而文殊菩萨恰好就是黄教创始人宗咯巴的化身,他的道场又恰好在北接蒙古、东连京师的五台山,于是,利用黄教、利用文殊菩萨利用五台山、怀柔蒙古“这个本国策在康熙皇帝的一手策划交抚史选择了五台山。五台山在经历了北魏和唐朝两次鼎盛之后,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三个黄金时代。所不同的是,这一次,大清帝国把他作为了自己实施民族宗教政策的首选战略基地。清朝初期和中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位皇帝身体力行,先后朝台竞达13次之多。一个朝代之内,真龙天子如此频繁地朝拜一座名山,这在中国历史上怕是绝无仅有的。康熙皇帝五次朝台,每次都要让内外蒙古众王公陪同护驾,还指示内蒙古最大的章嘉活佛夏季常驻五台山,硬是将五台山打造成了蒙藏人民心目中的至尊圣地。史料记载,清朝中后期,满、蒙、藏等地区的僧侣信徒,尤其是内外蒙古的王公贵族,每年都要徒步跋涉千里万里到五台山朝山进香,“驱驼马牛羊数千里,倾诚贡献”于五台诸寺。还有信徒叩着“等身长头”一直叩到白塔脚下、朝完五座台顶。即使是贫困人家,一生中也最少要朝山一次;而富裕人家则不惜一掷万金也要在山中购得一块吉壤,以求死后能够魂归灵山圣地。这项国策的施行,使得五台山成为了中国唯一汉藏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最盛时,黄庙竟然占到了全山寺院总数的4/1左右,一时间,蒙藏归心、边境安宁,五台山成了维系汉、满、蒙、藏各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这项国策的施行,更使得几千年来中央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对抗冲突时的被动局面彻底终结,中华民族在这个政策的推动下实现了最后一次全面融合,中国版图在这个政策的作用下完成了最后一次有效扩充。从这个意义上讲,菩萨顶的这两通大碑倒更像是两座民族融合的纪念丰碑了。两个世纪过去了,它们仰望着云卷云舒,见证着兴废盛衰,告别了康乾盛世之后的屈辱和黯淡,迎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如今,它们一如既往默默地矗立在灵鹫峰之巅,向天南海北的游人展示着曾经的荣耀,讲述着新生的喜悦。

 

责任编辑:baizhiying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