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我朝圣五台山之菩萨顶

2019-10-21 来源:今日头条

  大文殊殿的滴水奇观

  这就是大文殊殿,为纪念唐代景云二年(711)文殊菩萨显圣而建。据说当年菩萨顶重修大文殊殿时,工程进展十分顺利,但是在塑造文殊菩萨圣像的时侯,著名塑工安生却“七塑七裂”不能成功,最后还是文殊菩萨耐着性子在灯花中连续显圣72次,安生才照猫画虎塑成了名满天下的真容文殊像。不过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大殿已经是清代重修的宫廷式建筑了,庄重和谐、雍容舒缓、高贵富丽,不仅是菩萨顶的主殿,也是五台山建筑级别最高的一座大殿。

  除了建筑等级高以外,大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还要说是享誉全国的滴水檐。菩萨顶的滴水檐曾经是五台山引以为荣的大奇观,每年的春夏秋三季,不仅雨天滴水如流,就是晴天、旱天也照样滴嗒不断,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四射,宛如在大殿四周串起了一道璀璨的珠帘,呈现岀一派“檐飞花雨阶前落,地涌莲花石上生”的胜景,久而久之竟然水滴石穿,把大殿四周的石阶和石板凿出了一大圈蜂窝状的小坑,最深的地方有5厘米多。大家请看,这就是当年水滴石穿的见证(指殿前御道)。过去,四方的信徒被这奇景吸引,认为这是文殊菩萨普降甘露,于是怀着虔诚的心情从千百里之外专程赶来,恭恭敬敬地用双手捧接,擦到头上、脸上眼上,以求开启智慧、消灾祛病、美容明目,滴水大殿的盛名于是传遍全国。连康熙皇帝也对这神奇的景观大加赞叹,御笔亲题了“五台圣境”四个大字。五台山有许多牌匾题刻,但只有这一处体现了“五台”两个字!”

  滴水大殿为什么滴水?这是困扰了人们好几百年的一大疑问老百姓说因为菩萨顶是一条龙,而龙的家就安在这座大殿的殿顶上,龙掌管行云布雨,所以大殿常年滴水不断。这种说法当然是经不住推敲的,1984年,五台山文物管理处对大殿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在付出了永远失去这一奇景的惨重代价后,为我们揭开了滴水大殿的滴水之谜。形成滴水的原因一是结构、二是气候。滴水殿的屋顶由四个坡面组成,四个坡面中位线以下所有的琉璃板瓦上都留着一些可以渗水的沙眼,下雨的时候雨水就顺着这些沙眼渗到了瓦下,瓦的下面是30厘米厚的泥土层,泥土层的下面是三层各有2厘米厚的石灰层,再下面是一层铁皮。泥土层可以蓄水,石灰层和铁皮可以隔水,这样,泥土层中渗漏下来的雨水受到石灰层和铁皮的阻隔,就顺着石灰层坡面缓慢下流,在殿檐外的瓦下渗出,形成了滴水的奇景。由于五台山是山西省降水量最大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900毫米,尤其是7、8月份平均每两天就下一次雨,所以蓄水层内时常蓄积着大量的水分,保证了滴水的连续不断。这里需要郑重说明的是,石灰层的隔水性能在整个构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如果隔水层质量不过关,就会形成殿外滴水不断,殿内同样细水长流的尴尬局面。但滴水大殿的隔水层是由一定比例的精石灰、澄胶泥、白矾和棉花用黄米稀饭和鸡蛋清精截文大和制再分三次泥抹打压而成的,结构严密坚固,不会产生裂缝,隔水性能良好,工艺十分考究,在造就滴水奇观的同时,绝对地保证了殿内的干燥。看来,让大殿滴水的不是菩萨、也不是龙王,而是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

  文殊殿外还挂着一副著名的对联,我们来看:上联是:

  五百里道场风风雨雨,依然日出东台,月挂西峰,花发南山,雪霁北巅。

  两千年香火断断续续,又是晨钟悠扬,晚磬清澈,香烟缭绕,胜幡蹁跹。

  大文殊殿可以说是一座藏传佛教的艺术宝库,里面供奉着康熙四十四年御赐的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这三尊塑像是典型的藏传佛教菩萨塑像,风格迴异于我们通常所见的汉传佛教菩萨塑像,她们装饰华丽、侧首含笑、袒胸露腹、娇媚动人,给人亲切而生动的感觉,有着浓郁的世俗风情同时大殿还充当着藏经图的功能,两侧的经厨上放置着乾隆皇帝御赐的汉文一套、藏文两套共三套《大藏经》。另外,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人天尊胜”御匾1块和12副精美唐卡。

  大铜锅究竟有多大?

  我们现在去参观闻名遐途的大铜锅。

  (出侧门)关于这口铜锅,民间有很多传说,有的说:有一年过腊八,寺院里准备煮腊八粥,就派了一个小和尚去洗大铜锅,结果天气冷,没等洗完,锅上就结了一层冰,小和尚连蹦带爬就是上不来,最后还是有人急中生智架了一张梯子才把他给弄出来;还有的说是腊八煮粥后锅上会留一层厚厚的锅巴,而由于锅太大,这些锅巴非得请老黄牛套上犁才能清除干净,你说这锅有多大!

  这里共有三口大铜锅!一号铜锅最大,直径达2.04米,高1.15米;二号铜锅和三号铜锅稍微小一些,是清代嘉庆年间铸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口明代嘉靖年间铸造的铁锅。这四口大锅主要用于每年六月大法会做饭菜、熬汤水和腊八节煮粥。我们每年都过腊八节、吃腊八粥,您一定知道腊八吃粥的来历。清代,菩萨顶每年腊八都要煮六大锅粥,除供养佛殿、敬奉活佛外,还要施舍僧众百姓,分送各大寺院。从大铜锅之大,我们可以遥想当年菩萨顶规模之大。

  过厅和后院里有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两通大理石四棱绞龙碑。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两通碑,形制相同,都是通高4.81米,边长1.15,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通身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乾隆五十七年乾隆皇帝第五次、第六次朝拜五台山时题写的七言律诗。这两通碑的书法历来为人称道,圆润酒脱,有骨有气,是难得的书法艺术的精品。

责任编辑:baizhiying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