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少年刺伤女同学不担责 警方依法办案为何“挨骂”?

2018-07-10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舆情综述

  1、受害方母亲发长文引发关注

  6月4日,湖北孝感网民“@瞰透人訫”爆料称,今年3月30日,其13岁的女儿张某放学时被男同学黄某持刀挟持拖入该楼四层一无人居住的房间内,期间女孩遭强奸威胁,被逼迫脱光衣服搜身,颈部、胸部等身体多处也被黄某用刀割伤。张某装晕倒后跳下阳台得以逃脱。4月4日,当地派出所以黄某涉嫌抢劫罪立案,后因加害者不满14岁为由,作出撤案处理。因涉案双方至今并未达成任何赔偿协议,张某家属对此强烈不满。

  此后,该网民陆续通过微博反映案情。6月26日,自媒体微博账号“@曝光君”转发此事,很快引起网民关注和谴责,微博转发量累计达1.7万次,评论9400多条。警方的撤案处理也受到部分网民的质疑,如“@烧伤超人阿宝”评论道:“不追究刑事责任和不能立案是两码事吧?至少应该立案处理,载入个人档案,以后不得参军入党提干等。”“@我是愤怒的王小能”认为,未满十四周岁确实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不代表执司法人员可以对此两手一摊表示“没办法”,也不代表其监护人没有民事责任。

  2、当地警方通报未获舆论认可

  6月27日,湖北省孝感市公安局高新分局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通报,介绍案发情况和警方处置,通报还称当地社区干部和当事人双方就民事赔偿进行协商,但因意见不和双方至今未达成协议。

  对该回应,受害者家属表示不满,“@瞰透人訫”留言认为通报“不实”,强调黄某等人持四把刀行凶抢劫,抢劫不成企图强奸,孩子反抗后被刺十几刀等。同时,大量网民在警方通报微博下留言,质疑法律在保护施害者,建议“修改未成年保护法”“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呼声高涨。而且,通报内容与家属说法有出入,也令网民对警方调查结论的真实性产生质疑。还有网民提到,受害者家属发出的维权微博被警方要求删除,官方微博也做了删帖和控评。

  3、媒体介入报道刺激舆情升温

  6月28日,红星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地方媒体对案件细节介入报道,探讨本案中是否存在性侵、是否存在预谋犯罪、犯罪工具是剪刀还是其他刀具等疑点。受害者母亲更是通过媒体追问“法律保护未成年行凶者,谁保护我女儿?”引发了网民一致同情。

  7月2日,《中国青年报》继续发文关注此案,报道称当地派出所就黄某的管教问题与其家长进行过沟通,但其家人拒绝政府收容教养,目前黄某仍在家。该消息被“@共青团中央”“@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相继转载,舆情持续升温。

  此阶段,媒体评论文章和专家意见密集发出,主流舆论关注从个案转向未成年人犯罪的制度性预防层面。

  光明网认为,对于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目前我国从顶层制度设计到基层教育矫正都缺乏完善的司法体系,存在显而易见的法律空白;

  《新京报》认为,如果能够适当突破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完善入刑的法定条件,或许更能体现双向保护原则;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主任佟丽华等建议加快完善国家少年司法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英辉则针对舆论场上降低刑责年龄等观点指出,简单地用刑事处罚对待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反而会增加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而且单纯地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犯罪低龄化的问题。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点评

  近些年,未成年人暴力犯罪问题频频示警,引发较多讨论,政法机关对相关案件的处置也备受舆论关注。在本案例中,警方依据法律规定作出的撤案决定为何会遭到舆论的指责和不满,除了案件处置本身存在一些瑕疵,也与其舆情应对意识和经验不足有关系。

  案件处置方面:

  首先,警方调查结论与受害者家属的叙述存在偏差,包括加害者的作案动机、作案工具、伤害情况等,给舆论留下疑问;

  其次,家属不满于警方撤案,“强烈希望法律能对加害者给予适当处罚”,但因为加害者父母拒绝政府收容教养,以及赔偿工作没有取得进展,受害者家属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产生了处置不公的认识,并选择在网络发声维权,以舆论压力倒逼当地政法机关推进处置工作。

  舆情应对方面:

  第一,受害者家属从6月4日起在网上不断曝光事件详情,呼吁舆论关注,直到20余日舆情发酵后,警方才发布案件通报,其舆情敏感意识明显不足,以致舆论认为警方迫于压力才回应案情。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