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隐私!大众点评被曝 “展示好友去过餐厅”,规范行业监管部

2018-07-10 来源:中正舆情

舆情概述

  7月9日,经济日报发布标题为《为什么微信好友能看到我去过的餐厅和酒店?》的文章,称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正在大张旗鼓地号召用户使用微信登录,与好友分享动态,并给出了5元奖励。但是这款APP没有告诉用户的是,它将异常执着地非要帮你跟好友共享信息,关也关不掉。

  此事被曝光后,人民网、环球网、新京报等媒体相继转载了文章,大众点评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有网友嘲讽说这个功能大概是查岗用的,微博大 V 霜叶就戏称暴露用户消费记录和地理信息的大众点评,加上前阵子可查看用户飞行信息的航旅纵横,如果再有个 OTA 网站分享一下住宿信息,“就能达成‘在线捉奸’的完整闭环了”。

官方回应

  7月9日,针对本报报道的大众点评涉嫌泄露用户隐私一事,大众点评方面作出回应,对因相关产品功能给用户造成的困扰表示诚挚道歉,并将进行产品整改与升级,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用户选择该功能后,即可一键停止关注微信好友,并取消微信好友对自己的关注;此外,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对于导入好友功能,在仅支持用户手动关注好友的前提下,给予用户充分提示。相关产品功能将从7月10日起上线生效。

媒体评论

  新京报:尊重用户隐私权的公司,怎会轻易“展示好友去过餐厅”

  当用户保护个人隐私的需求与平台逐利的本质相交锋,平台因在技术上的主导优势而占据上风,用户只能通过投诉或用脚投票来迫使平台“打补丁”。而要想赢得这场“战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细致规定平台保护用户隐私的要求,提高其违法成本,从根本维护民众利益。

  长城评论:“忽悠”用户信息,大众点评不能这样“鸡贼

  众所周知,个人隐私信息泄露造成的风险很大,会给用户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埋下人身安全隐患。由于平台将用户的活动轨迹分享给好友、粉丝,意味着陌生人也可掌握到用户的活动规律、个人消费喜好,如此就会让他人轻易了解用户的相关情况,从而利用这些信息接触用户,或者衍生出电信诈骗、盗窃、勒索等犯罪行为。别忘了,“空姐打顺风车遇害”案件的一个诱因,就是司机通过平台的社交功能,提前掌握了空姐的照片、样貌等个人信息,前车之鉴,不可不防。

网民观点摘录

  @时势造逗比:转错钱找微信,微信说保护隐私啥也不能说,同伙问微信要用户隐私就随意展示,要不要这么直接啊。

  @精选视频与音乐:你们是不是傻,为什么微信的信息点评能拿到,微信不是尊重用户隐私吗。这是漏出的功能,还有很多没有漏出的不知道吗,罪魁祸首在微信那里。

  @q101544:微博也很恶心,给别人点个赞还要展示给人看,还时不时推荐好友关注的人,虽然网络是公开平台,但这样都是被迫共享信息就是侵犯隐私。

  @杨昭2018:这个功能必须停掉,因为用户并未同意将自己去哪家店点评什么内容共享给好友看到,或者用户压根就不知道他的朋友还能知道他去了哪些掉评价了什么!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属于泄漏用户隐私。

  @再偷懒打你屁虎:可怕的大数据时代,不仅仅带给我很多的便捷和让我们认知更多事物的价值,更可怕的是数据的泄露,个人数据包括隐私的公开,却没有相匹配的法律制度。

舆情观察

  舆情事件发生后,大众点评回应的速度十分快捷,在舆情应对上有效地做到了“信息抢滩”。其“抢滩”效果也十分明显,以至于大多网民知晓此事的时间,都晚于大众点评的回应。当今社会,信息渠道愈加多元,这就使得舆情管理工作必须强化时机意识,在早和快上下功夫,做到先人一步、先声夺人,牢牢占领舆论制高点。此次事件,大众点评正是靠着回应的早和快,大大降低了事件的舆情风险。

  从事件出发,纵观整个行业。互联网企业对用户隐私不加节制地收集、滥用已经成为“通病”。前有“百度输入法录音”,今有“默认分享APP使用信息”, 部分企业在国家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仍然无视“红线”,未经用户同意就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这种无视法规,侵犯民众隐私的行为,极易造成严重的舆情事件,其背后隐藏的舆情风险十分巨大。

  在中国,民法虽然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但也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面对互联网企业侵犯民众隐私的情况不断发生,监管部门对相关企业的监管不容缺位。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