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湖泊”霸占17年?如此“任性”超乎了你我想想!

2018-06-27 来源:法制网舆情中心

  《新京报》认为这片“私人湖”横跨两市三县,地方利益盘根错节。若要拆除,千万拆除费如何分担是个问题。最后不过一个“利”字:圈湖的老板舍不得“聚宝盆”被端,而地方政府面对数千万元的拆除费用和可能存在的保护伞,执法不敢动真格。

  东方网评论认为,省、市、县拆除令屡屡沦为一纸空文,不仅说明背后的利益链盘根错节,而且说明“保护伞”势力不小。并提出,不揪出背后的“权力之手”,这次执法行动能否执行彻底,会不会再出现反弹,还得打一个不小的问号。

  质疑拆除难是因背后利益纠葛

  在该事件曝光之时,当地政府给人以监管力量不动真格,执法力量得过且过的观感,让舆论不禁质疑其与地方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是否存在“利益共生”关系。

  《中国青年报》质疑是谁“同意”了整改可以调整?又是谁对明显不过关的整改下达了“通过验收”的指令?并提出相关拆除措施难以落地,是否隐含着某种公共权力的徇私和包庇,这恐怕才是“利益纠葛”所在。

  法制网评论认为,“上面”的同意,往往是“下面”乱来的原因。拆了3万亩“私人湖泊”不算完,让“上面”的人出来走两步才是关键,只有“上面”的盖子掀开了,正义之风才能真正吹到“下面”。

  网民“范子军”认为,早年出于开发、发展等方面考虑,将湖面对外承包的决策缺失前瞻性,那么现今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广泛共识,承包者理应配合政府部门拆堤还湖。

  呼吁查清背后复杂真相

  矮围业主夏顺安的人大代表身份,与其公然违规围湖养殖,并且多年难以被整治,到底有何关系?在矮围被拆除期间其被卷入当地违法发放贷款案件,两者是否有直接联系?

  光明网认为,随着夏顺安被刑拘、夏氏矮围被拆除,并不是事件的终点,理清背后盘结多年的利益和权力关系网和保护伞才是重点。相关部门不妨顺藤摸瓜搞清楚,还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呼吁让违法者承担责任

  此次事件关注点聚焦在洞庭湖的生态保卫战,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党和政府保护绿水青山的决心。同时,舆论仍不断呼吁,必须让侵权者承担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相应的改革立法,也不妨尽快推行和推进“责任明确、途径畅通、技术规范、保障有力、赔偿到位、修复有效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让造成不法乱象者承担起本该承担的责任。

法制网舆情分析师点评

  环境问题直接关乎公众健康福祉,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当前,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正在进行,舆论敏感度也越来越高。舆论对环保舆情的高关注度,有力地体现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零容忍”态度。

  目前矮围虽已拆除,舆情关注稍有降温,但之后所遗留的舆论追问也值得当地政府、环保职能部门予以关注。主要体现在:

  1、益阳市已经开始严查事件背后的“保护伞”和相关部门失职渎职行为。舆论希望这次“动真格”的行动,不能让惩处沦为“空头支票”。

  2、根据此前央视的报道,当地90%芦苇地被私人承包,除夏顺安的湖洲承包合同被依法解除外,尚存在其他租户合同是否依法解除、补偿是否到位等法律风险,还需有关部门统一标准、做好政策宣讲,以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3、目前夏顺安因涉嫌骗取贷款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舆论认为,违法者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重创应承担起相应法律责任。这亟需当地司法部门在案件侦办过程中,根据办案进展逐步对相关案情进行释法说理,及时回应舆论关切,以消解舆论不实猜测。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