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大学”命名受争议 小凤雅事件引发反思

2018-06-25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近日,“中国胸痛大学”起名欠妥引发争议,舆论认为,学术组织要遵循国家民政部及组织设立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名称也应准确体现学术组织的本质。小凤雅事件陷入“罗生门”,引发社会各界反思,舆论监督要遵循法律,基于事实,客观公正,才能真正彰显社会正义力量。媒体曝光体检行业乱象丛生,舆论建议建立统一的管理规范,完善的制度和有效的整治才能保障健康体检市场的有序发展,进而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医药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中国胸痛大学”起名欠妥引发争议

        近日,一则“中国胸痛大学在山东济南成立”的消息引发舆论关注。5月28日,山东省教育厅和国家教育部分别回应,称“中国胸痛大学”没有得到山东省教育厅的审批,设立高等院校,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使用规范的名称。5月2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齐鲁医院宣传部工作人员称“中国胸痛大学”只是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成员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组织,而非高校。陈玉国担任的是第一届主委,并非校长。目前,该学术组织表示已经关注到网友热议,认为名字确实欠妥,给公众造成了误解,正在研讨更换名称。

        舆论观点:学会协会组织要看清自己本分

        光明网评“胸痛大学”最终回归普通学术组织,这个过程,是网络舆论以戏谑和荒诞方式进行打假的过程,也是学会、协会等组织在批评中看清自己本分的过程。《潇湘晨报》发表评论:“一起不严肃的取名事件,透露出来的仍然是学术领域浮躁的脉象。”

        “中国胸大”迅速引起了网民的“群嘲”与“戏谑”。部分网民认为“中国胸痛大学”的命名“考虑不周”,还有网民质疑学术组织以大学命名是“煞费苦心”,此外,一些理性的网民提示希望在荒诞之后“记住什么是胸痛”。

         舆情点评:学术组织应回归学术研究本位

         “胸痛”与“大学”结合造成的违和感,在引发网民群嘲的同时也使舆论对中国医促会胸痛分会成员将“学术组织”命名为“大学”的行为产生质疑。而该学术组织作出的解释并没有打消公众的疑虑。舆论认为,学术组织需要正本清源,组织设立要遵循国家民政部及组织设立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名称也应准确体现学术组织的本质。

        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能危及生命的病症,造成胸痛的原因复杂多样,而公众对胸痛认知不全面。学术组织应回归学术本位,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致力于胸痛救治知识普及,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能。

        小凤雅事件应引起社会各界反思

        近日,河南太康县3岁女童王凤雅因罹患网膜母细胞瘤病逝,引发网民关切。该事件自4月已引发舆论关注,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王凤雅母亲杨美芹在“水滴筹”筹集救助费用,在“爱心妈妈”微信群里的志愿者的帮助下,王凤雅小朋友到北京治疗。经诊断后,其家人最终决定返乡选择“保守治疗”。随后,“小希望之树”微博发布《寻人启事》称“家属不顾小孩生死,强行带着孩子跑了”“怀疑这是一起团伙诈骗”;“作家陈岚”在微博中称“王凤雅疑似被亲生父母虐待致死”,声称其家属诈捐、重男轻女。经过自媒体的发声指责,受捐助者家属遭到舆论声讨。4月23日,公安机关调查组向媒体表示,“目前掌握的情况是,筹来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疗上了”。事件暂时平息。

        5月24日,自媒体文章《王凤雅小朋友之死》再次引发舆论诸多质疑,舆论恶化指责升级。文章称,王凤雅母亲利用重病幼女在水滴筹等多个平台筹集善款15万元后,对其女消极治疗,却将筹集资金疑用于王凤雅弟弟的唇腭裂手术,致其死亡。再次质疑其家属诈捐、挪用善款、弃女救子、虐待儿童等。

       《北京青年报》报道,受捐助者家属针对社会各界的质疑做出回复,称善款筹集是38638元,并已经将剩余善款共计1301元上交给当地相关部门,太康县张集乡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已经收到剩余善款。公益组织嫣然天使基金会也侧面证实,王风雅弟弟治疗兔唇的费用由该基金会承担,因此,基本排除善款用于治疗儿子唇腭裂的传言。

         水滴筹官方微博于5月25日与27日分别发布《水滴筹关于重病幼女雅雅的声明》《“水滴筹”关于王某雅事件的相关情况通报》,回应近日网传的部分消息并对与事实情况不符的部分进行辟谣。截至目前,基本可澄清“诈捐”事实不存在,但部分网民对11000元的奶粉、玩具等开销仍存在疑问。

        舆论观点:质疑是权利,但应基于事实

        质疑是权利,但应基于事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微评认为,把正常而正当的求助污蔑为诈捐,不是行善而是作恶。《新京报》评论指出,质疑是在发泄愤怒而不是在关注孩子本身,在事实确证之前,不轻易出恶语,也是应有的克制。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