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网络舆情分析——互联网上的“全民高考”

2018-06-25 来源:新华网

  历年来,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的现象屡见不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关注。3月21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禁止此行为。舆论认为不炒作“状元”,有利于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表示会继续关注禁令发布后的实际效果。

  “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聚焦2018年高考改革新动态,称重视考生综合成绩评价,使人才选拔方式更加多元化;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是高考招生录取的大趋势。

  舆论认为,高考作为国家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高考制度甚至会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希望未来中国高考制度和教育体制继续提升和完善,为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面对屡辟不止的高考谣言,相关部门仍大有可为

  高考成为舆情热点的背景之下,类似于高考改革、丢失准考证、试题答案泄露、高考阅卷、高考分数、高考跳楼、高考招生内部指标等谣言高发,贯穿高考始终,涉及考前、考中、考后全过程。类似的谣言在每年高考期间重复出现,难以遏止。舆论认为,多角度的高考谣言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发酵潜力,反映出普通公众关于“高考”信息的匮乏。大范围传播的谣言其实是公众对与其相关社会事务的集体式探询、推测和猜想,说明还有信息的缺位需要弥补。

  高考作为公众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准入门槛,被很多人视为“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幸福生活的敲门砖”,也铸就了无数“高考改变人生”的佳话。即便当下,“一考定终身”的做法开始遭到诟病, 也丝毫没有消解公众对于高考的热情。这成为高考谣言屡辟不止的原因之一。此外,高考谣言也暴露出“唯分数论”的隐忧。目前的高考体系之下,分数几乎成为决定性指标。学生老师费尽心思提高分数,高校竞相争抢高分考生。在此背景下,衍生出了“高分考生不满意成绩自杀”“高达多大比例的高考状元上大学之后表现平平无奇”“高分无用”等谣言,发人深省。

  此外,谣言经常真假混合,人们往往难辨其真伪。比如,高考期间丢准考证、身份证事件的确有发生过。再有“刘明炜丢准考证”这样的谣言,部分人就会“宁可信其有,不可能信其无”。甚至有想要求证信息真伪的人拨打了上面的联系电话,导致被“吸话费”。而公众对高考试题的保管运送、高考阅卷的程序、高考招生的章程了解不充分,导致“泄题”“内部指标”等谣言的产生和传播。还有网民认为,高考加分、招生指标分配等政策上的争议,群众对“高考特权”的质疑,也在高考谣言中有所反映。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