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贫困县安置房大量空置 扶贫“粗放”导致负面舆情

2018-06-21 来源:中正舆情

舆情概述

  近日,新闻记者调查走访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达州市宣汉县部分行政村,发现问题不少:耗费大量国家扶贫资金建设的异地扶贫搬迁安置房虽已基本建成,却因无法解决部分村民就业、生产及生活保障等问题,导致安置房“无人居住”、“大量空置”,且陆续出现漏水等质量问题;村委会对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名额评定时,涉嫌标准不一和数字造假。

  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冒尖村,去年底竣工的冒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建有新房29幢,但入住村民仅6户;天坪村集中安置点,20栋水电安装齐全的新房同样全部完工,搬迁入住者只有3户。多位村民称,入住安置点后生活无法保障,久之还是得返回原住处种地,安置房大量空置。

  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饿

  据冒尖村村主任介绍,宣汉县异地搬迁补助标准为国家补助每人2.5万元,村民每人需承担宅基地费3000元,但每户最多不超一万元。按照平均每户4人计算,冒尖村安置点成本逾300万元。

  村民于2017年底房屋竣工后搬来入住了一段时间,后来,大家发现安置点无地可种,无事可做,生活没了来源。为了生活,部分搬迁户不得不重返10公里外的老宅居住,因为那里有他们种了多年的田地。村民介绍说,入住安置点期间,他们不得不在安置点和自家田地之间来回跑,白天回老宅附近种地,晚上回安置点睡觉,来回依靠步行,往返至少20公里。

  村干部教村民应对检查

  有村民反应称,在上级部门前来现场检查安置点入住情况时,村委会会提前通知村民入住,去安置房住上几天,然后回到老宅。从今年一月以来,已如此折腾了三四次。此外,村委干部还给村民打招呼说,上级部门电话抽查时,要他按照拟定的稿子念。在白天,有人会给短暂入住的老人发几张报纸,让他们在新房门口拿着看。而检查一过,这些老人又回到原来的住处。

回应质疑

  质疑一:安置点大量空置、搬迁户面临生存压力。

  相关回应

  1、6月15日,宣汉县毛坝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要想更多办法来解决老百姓入住后的生存发展问题。

  2、宣汉县易地扶贫搬迁专职机构以工代赈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今后,县里将对搬迁后的迁入农户协调土地、生产发展等方面做更严格的要求。

  质疑二:扶贫搬迁安置点选址前未考虑过村民的实际状况。

  相关回应

  1、毛坝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毛坝镇共有312户村民被纳入异地搬迁户,分散在 10个行政村。易地扶贫搬迁的集中安置房,是按县里有关文件指示选址修建的。

  2、6月14日,冒尖村村主任回应称,集中安置点是由村委会负责选址,经过村民一致同意的,且做了调研。但他同时表示,现在无法提供调研材料。对于村民提出的生存、生产问题,何全举承认安置点周边土地属于原住村民,不方便进行分配。搬迁来的村民,暂时还需前往原居住地附近种地。

  质疑三:村干部教村民如何应对上级部门检查。

  相关回应:冒尖村村主任称,村委会未强制村民入住安置房,同时否认了应付检查说法。

媒体评价

  真扶贫,扶真贫,不仅是一个口号。如果一些人主观上有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思想,加之客观因素制约,就会使得扶贫工作患上“虚症”。比如,资料过多过滥,扶贫工作干得再好不如资料收集整理得好,可谓 “资料扶贫”;在一些地方,扶贫政策看似很好而且也不少,却有“中看不中用”之嫌;有些地方要求一线扶贫人员对上到中央、下至县乡的有关政策条规一字不落背下来,否则轻则警告重则因此“召回”,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