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瓜群众总结严书记的瓜

2018-05-18 来源:今日头条(观点流)

       这些疑问能否得到让人信服的答案,事关对“严书记”个人的“定性”,也关联到调查部门的公信力。毕竟,网友扒出疑点,官方介入调查,“皮球”就已经从“严书记”个人那抛向了纪检部门。

  诸多迹象表明,这或是又一起典型的网民“人肉反腐”案例。与此前“表叔”“天价烟局长”“皮带哥”等事件几乎如出一辙。唯一的区别可能在于,这次触动网民人肉开关的,非严书记本人而是其夫人。

  但相较于这类事件中的官员能否经得起深扒,更引人深思的是,如此带有意外和偶然性的反腐接力,为何未能及早纳入制度化的监督之中?官员身上的诸多疑点,难道只有借助网友的“火眼金睛”才能发现?特别是在深入反腐数年后,还存在被网友随便一扒就疑点满身的官员,这正常吗?

  以这次事件为例。如果不是李夫人“沉不住气”,如果不是那位教师“不识趣”居然敢批评“严书记的女儿”,这位厅官身上的疑点还能够解开吗?更进一步,一位身上有着如此多疑点的官员,是否照样能平步青云?它又对应着怎样的权力监督生态?

严书记的瓜

严书记的瓜

  事实上,这起事件中“严书记”夫人的动怒,与其说是对教师批评自己女儿这个具体行为的反感,不若说是因某种潜规则的戳破而恼怒。毕竟现实中,更多的“严书记女儿”可能受到的都是“特别保护”,遇到问题,家长和教师往往是“敢怒不敢言”。这与过往查处的腐败案例中,并不少见的“儿坑爹”“爹坑儿”现象,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权力失控的一体两面。

  而网友“一言不合”就扒官员的兴趣越大,就越说明民众的监督热情还未能得到制度化的安放。网友扒出的料越多,针对权力的制度化监督疏漏可能也就越大。当然,这里的制度化监督,既指监督在制度层面的完善程度,也指监督触角的灵敏性和主动性是否足够。譬如,严书记的舆情其实已经发酵了几天,在网友的人肉行动之前,相关部门的反应和介入是否可以更早一点?是否能够更及时地给出反馈?

  在主观上,人们恐怕都希望“严书记”能够经得起人肉,只是一位普通的家长,他夫人的不当言行,也不过是一时的“糊涂”。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矛头已经指出,当地纪检部门唯有客观调查,给出真相。

  若结果表明,“严书记”确实有“问题”并因此栽跟头,此事的教训,不该只是告诉那些“官太太”从此应“低调做人”。官场中还有多少待“体检”的“严书记”,又如何防止更多的官员异化为“严书记”,权力监督部门更该有所审思和行动。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3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