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腐败”还有这种操作!“紧箍咒”该怎么念?

2018-04-19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公车私用”花样翻新

  据新华社报道,日前,湖南省益阳市纪委通报4起“私车公养”案例,贵州省纪委3月19日通报了1起“私车公养”案例,天津、湖北、浙江等多地也在持续开展“私车公养”专项检查整治。从中央纪委以及各地纪委通报情况来看,此类案例时有发生。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各地作风建设持续深入,“公车私用”得到有效遏制,但花样翻新的“私车公养”现象浮出水面,成为“车轮腐败”新变种。

  中央纪委驻中国社科院纪检组副组长高波指出,“‘私车公养’本质上还是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的表现,是‘四风’问题的反弹回潮。”网民热议,必须及时堵住这个新型“车轮腐败”的漏洞,谨防按下“公车私用”的葫芦浮起“私车公养”瓢。

“私车公养”现象呈上升趋势

  说到“车腐”,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公车私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公职人员“公车私用”成为习惯,滋生严重的“四风”问题,社会影响极坏,被视为“车轮上的腐败”。最近几年,中央坚定不移实施八项规定、整治“四风”问题、有力有序推进公车改革。层层“紧箍咒”下,“公车私用”这一顽疾得到了有效遏制。然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车轮上的腐败”近年来也逐渐出现了新变种,“私车公养”,便是典型表现(见下表)。

  从通报情况来看,被查处的“私车公养”现象呈现上升趋势,公款支出途径多且隐蔽,有的通过领导班子会议以决议形式集体违纪,有的在“小金库”中列支,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在分管的下属单位报销。私车报销金额也有上升,有些干部一年为私车支付公款数万元。“私车公养”这种腐败新形式,成为当前监管的一个重点。

制度存漏洞,监管有盲区

  相比“公车私用”的明目张胆,“私车公养”隐蔽性强。多地在专项整治中发现,管理机制不完善为这种歪风留下了生存空间。媒体经过梳理近年披露的案例发现,目前,“私车公养”表现为五种主要形式。

  各级纪委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总结出“私车公养”类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如公务加油卡管理不规范、车改后加油卡未及时收回、未全面规范落实使用登记手续、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不严格,清理“小金库”不彻底等。

  《解放日报》指出,这些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与相关制度存在漏洞、监督管理存在盲区有关,同时说明“三公经费”中仍有水分。网民说,一旦官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得不到全面有效监督,最终“偷油者”就会越来越多,越走越远。

抓早抓小,补全漏洞

  一些专家认为,“私车公养”的腐败形式具有隐蔽性,与带有明显特征、易暴露的“公车私用”相比较,治理难度更大。宜抓早抓小,善始善终地打好“持久战”。

  补上制度漏洞。上海财经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麻国安教授认为,有必要尽快补上“私车公养”的制度漏洞。“要以查酒驾醉驾一样的力度查‘私车公养’。”他建议,应严明公车管理使用的相关纪律,并从筑牢财务管理制度的笼子入手,要加大财务审计力度,对不合理、不正常支出应一查到底,决不手软。

  加强各级监督。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韩春晖建议:

  1、加强公务用车费用的公示,让职工、群众参与监督。

  2、实行派出制,建立派车档案,并把油耗与车辆行驶里程相挂钩。

  3、建立公车状况案卷制度。对单位车辆事故、维修、装潢等情节的时间和价格予以详细记载,为事后相关监督备查。

  4、单位纪检机构加强监督,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严格审核把关。

  强化问责形成震慑。贵阳市纪委监委发表文章指出,对违规使用公务加油卡、“私车公养”问题相关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和追责,形成强大震慑。同时通过实战锻炼,不断提升派驻纪检组主动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无盲点,监督无遗漏和“两个责任”的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