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分考生十年之后重回考场 青春的叛逆引人深思

2018-04-08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占卜师南希:只有读过书才能说读书无用,但当真读了书,会发现知识的天地真是浩瀚无边。

  @啦啦的小牛:人生之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自己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当时即使有人苦口婆心地教育又当如何?会乖乖高考吗?不要说“如果别人怎么样,自己就会怎么样”。错了就改,人生照样精彩。

  @倦花飞_kzk:考前就主动联系媒体,还是想引起关注。跟之前考零分的行为,异曲同工。

相关舆情热点回顾

  那些故意考零分的考生:

  蒋多多,2006年河南南阳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二时开始抵触高考,高考时故意违规答卷、写文章表达不满,最终高考总分为114分,一时成为新闻人物。事后辗转河南、山东求职未果,感叹“找工作真难”。

  陈圣章,2007年湖南浏阳考生,在高考中故意不答题,交白卷。之后几年,他陆续在博客和论坛中发表“质问教育局”和“高考改革方案”的帖子,但最终淡出舆论视线。

  吉剑,2008年云南镇雄考生,试图故意考零分。因为答题时“闲着无聊”,胡乱做了些题,最终总分168分。之后从事装配工、防盗门销售、软文写作等工作。

舆情点评

  十年之间,徐孟南打工、成家、离异,虽然他自称“不觉得后悔”“路没有白走”,但他终于再回到考场,报考大专,还四处劝学。

  无论他是否承认这是“浪子回头”,都值得鼓励,这个选择本身就说明了教育、高考的重要性。诚然,我们的教育制度不够完美,但改革也从未止步,如今的高考已经不再是独木桥,职业教育正在迅速发展。这就是说,无论社会怎样变革,知识都是绝大多数人改变命运的惟一途径,读书无用论站不住脚。

  徐孟南自称受到韩寒《通稿2003》的影响,但不知他是否读过韩寒另一本《零下一度》。这本书的后记中,出版社的编辑就曾劝道:“韩寒三思,与韩寒情况类似的同学三思,以韩寒为榜样的同学更要三思。”

  今年年初,韩寒写了一篇题为《我所理解的教育》的文章,他少年时代也曾经讨厌高考,如今则对高考有了新的理解——学校和高考,是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有文凭只是开始,但它也是人生的标配。

  当然,我们无法苛责青春期的叛逆认知,但应当反思,是否可以尽可能地化解叛逆,或者至少不走极端。

  值得注意的是,徐孟南说:“如果当时有人劝我,我一定不会考零分。”

  这句话乍看起来有推卸责任的意味,可回看他和那些“零分考生”的学生,几乎都有点小才华,比同龄人思维更活跃,都经历了学习退步、偏科、厌学的过程。面对高中的课业压力,个别学生不能很好适应,老师和家长也可能“顾不上”,一旦学习或生活出现落差,他们很快被边缘化,加之自恃与众不同,就加重了叛逆心态,最终反映在行为上。

  因此,学校和家庭有必要重视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沟通引导。

  在徐孟南等“零分考生”的问题上,关注点除了动机和对错,我们更要思考深层原因。

责任编辑:wuye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