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男子警察局离奇死亡 警务舆情成舆论“黑洞”?

2018-04-04 来源:中正舆情

事件概述

  据悉,3月7日晚,咸阳的陈女士,接到丈夫去世的消息。照死者家人描述,该男子当天出门和朋友喝酒,但他平时身体健康,酒量也都在八两一斤,当天喝的不算多。随后,记者走访了解到最终魏某涛是在长武县公安局被警方捆绑强制醒酒时死亡,而男子死前曾多次向民警求饶喊“爷”。

官方回应

  咸阳市长武县公安局办公室主任:公安机关在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对酒后闹事的应该怎么处理都有规定,规定很细,一个胶带一个催泪瓦斯,都是符合管理酒后闹事的,都属于约束性,有没有责任以监委会认定结果。

专家意见

  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焦和平:公安机关在出警时,都应该遵循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比例原则意思就是警察执法的时候,所采取的手段、强度和当事人危险行为的程度要相辅,如果已经基本控制了,还要再施加进一步的强度更大的行为的话,这就是一种不当行为轻的属于“执法不当”, 重的会属于法律上讲的"玩忽职守"。

网民观点

  男子酒后撒泼被警方强制醒酒时死亡一事被报道后,引发了网民的争议。有的网民认为大多数警务人员的品行还是值得肯定的,应该选择相信警务人员,不信谣,不传谣;还有的网民则认为此事中警务人员存在一定的责任,有执法过当的嫌疑,同时呼吁相关部门能调查清楚,给予公众一个真相。

舆情观察

  近年来,“人人都有麦克风”已成事实,公安机关作为与群众接触最广泛的执法部门,更是无时无刻不在媒体的“显微镜”、网络的“聚光灯”下,涉警类舆情已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领域之一。此外,涉警舆情的高发频率势必会对警察群体的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导致网民过度监督,执法权威遭遇质疑。而部分网民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加大对警察执法的聚焦度,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

  在涉警舆情已经成为媒体关注焦点的情况下,一旦涉警类信息被媒体捕捉,尤其是涉嫌执法不公、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就会被网络、论坛、贴吧等新媒体广泛传播,从而使得一条涉警类舆情被各个媒体阵地相继传播,形成大规模舆情,进而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并广泛议论,造成强烈的社会反响,将相关执法部门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处。

  互联网时代下,部分民警对涉警舆情敏感性不强,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和思维,对舆情的作用、影响力缺乏足够性重视,片面地认为公安机关的主业是打击犯罪、治安防控,单单是网络的几次发帖、回应,其影响力微乎其微。因此,工作中常常表现为反应迟缓,疏于引导,最终丧失了工作的主动权,贻误了舆情应对的最佳时机,导致了涉警舆情的迅速扩散蔓延,给下步的处置工作带来被动。

  相关部门还需引以为戒,需对执法人员加强舆情风险意识,要牢固树立“舆情就是警情”的意识,对涉警舆情保持高度敏锐性,在发生舆情后,要立即组织相关部门民警快速反应、制定有效的舆情应对方案,防止舆情大规模“发酵”。此外,涉警舆情影响社会大局稳定,更关乎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在舆论引导工作中,需通过与相关媒体的沟通协作,强化对公安工作的正面宣传,不断传递“正能量”,重塑相关部门的形象。

责任编辑:wuye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