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起舆情反转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2022-04-12 来源:百度

  舆情忻州4月12日消息 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新媒体时代下大众的网络公民身份更为鲜明,大众对于公共事件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互联网社会在社会运转与治理中凸显主流作用。在此背景下,公共舆论场呈现出热点议题频发、表达愈发自主、群体差异显著、情绪传播鲜明的状况,舆论场热度几度高涨但结果出现反转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梳理出了2021年中,包括B站UP主谎称患癌骗捐、网红芈十四考编失败、秦皇岛救人男孩“农夫与蛇”系编造等事件在内的22起反转舆情,其无不体现出自媒体“杠杆效应”加强、公共议题易牵扯公众神经、当事人充分利用情绪传播等特点。针对这些高度消耗公众情绪、影响各主体公信力的新闻现象,本文从主流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和涉事主体、官方机构等多个层面进行反思和讨论,以期从中得到舆论秩序正确引导与维护的启示。

  反转舆情事件五大传播特点

  01 自媒体账号凸显源头地位,意见领袖与网络水军推波助澜

  2021年的22起反转舆情事件中,首发媒体为自媒体的占比约达六成。近年来,自媒体账号成为舆情发酵的主要源头,而舆情发酵的消息源在反转的过程中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字技术带来的新闻生产门槛的降低,以及社会化媒体构建的生产平台,使得各种主体跨越了原有的专业壁垒而进入新闻生产领地,形成了全民参与、万众皆媒的景观。[1]自媒体以信息为链条、一般公众为节点,将网民和舆论信息勾连成网络舆论传播体系[2],使其即便并不具备专业的新闻生产背景,却也能够在公共舆论场上搅动风云。

  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作用愈发突出,依托社交媒体平台,自媒体通过创作、传播、输出内容产品,聚拢可观粉丝量,获得舆论场中的优势地位,在反转舆情事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红“芈十四”考编失败案例中,微博大V@英式没品笑话百科以及@河森堡为芈十四发声支持,无疑为芈十四的误导性言论在传播范围和影响力等方面都起到推动作用。

  02 性别、私权利、公权力等公共议题更易牵扯公众神经

  在诱发公众集体讨论与情绪传播的议题中,性别议题、私权利议题、公权力议题往往“一点就炸”,群体对立特性在事件发酵中一览无余。货拉拉女乘客坠车事件中,男司机与女乘客的性别属性成为网络热议的话题之一,触及近年来舆论场中热度居高不下的“性别对立”议题,这使得舆论状况极易从公众讨论演变为群体矛盾。而在网络争论与混战中,事件本身反倒被模糊,而本应服务于警方调查和法院判定的事件细节却被引导至性别议题场域中进行辩论。阿里巴巴女员工侵害案中,当事人的“女性”与“员工”双重属性令性别与私权利成为舆论热议焦点。

  不难看出,当牵涉到“性别”“私权利”“公权力”时,最初发声的当事人往往属于多数人认知中的“弱势群体”。在舆情事件初期,公众对弱势群体的共情与对尖锐矛盾的争辩,使得当事人往往能获得很多的舆论支持,群体认同感和正义感在初始阶段占据绝对上风。但随着事件反转,舆论开始聚焦于事件本身的真实情况和细节,任何与预期不符的明显反转都会引发舆论分流,最终形成与初期对比鲜明的反转舆情。

  03 当事人表述文本的“春秋笔法”特征明显,充分利用情绪传播

  “后真相”时代,基于个体情感卷入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叙事框架正在成为网络政治表达的重要模式之一。[3]张梅等学者在分析网络突发事件文本时指出,网络突发事件源头语篇存在信息内容偏差,而语篇中所含的负面信息具有隐蔽性。[4]当事人在表述时带有明显的个人偏向,而口语化、私人化表达降低公众解码门槛,容易调动读者情绪,达到煽动舆论的效果。杭州网约车跳车当事人的表述内容后被富阳区人民政府调查公布多处不实;@拜拜啦人间性侵事件中,引爆舆论的“一杯喜茶等于性同意”文本最终由法庭录音证明不实;网红芈十四的曝光长文中多处内涵暗示,引导舆论质疑考编程序合法性。

  这些反转舆情事件中,当事人的表述文本有着明显的“春秋笔法”特征,通过放大细节与渲染环境,使个人情绪传递给公众。基于人自身安全的需求,使公众普遍将维权者的个体情绪并入自身体验并产生规模化的情绪感染,[5]最终达到社会化传播。

  04 反转节点以细节披露、官方定调为主

  随着事件调查的深入发展,更多细节得以曝光,在讨论过程中引发部分公众质疑,甚至成为反转的关键点。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当事人林某斌,于2021年6月30日发文分享再婚生女,被质疑与其缅怀亡妻的举动相悖。随之,其亡妻朱某贞的哥哥发文指责林某斌,更多事件与当事人细节被网友披露,林某斌的网络人设“翻车”,舆论态度由同情支持大范围转向为嘲讽质疑。

  此外,警情通报或涉及的官方通报,从具有公信力和话语权的法制层面、官方层面为事件进行权威定性,往往能够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而通报中与先前网传事件不符的地方则会引发舆论新一波反馈,形成反转舆情。

  05 反转后舆情走向另一个极端,高度消耗公众情绪

  舆情反转往往伴随着公众意见极化、讨伐对象变化,会极大地消耗公众情绪。B站UP主@小昭昭昭昭昭昭昭昭昭谎称患癌骗捐,被揭露后终发文承认骗捐,网民情感态势直接由同情变化为愤怒,舆情出现反转的同时令公众情感被严重伤害。秦皇岛救人男孩“农夫与蛇”事件最终被证实是炒作,令本应充满敬意与哀悼的见义勇为事件落得一地鸡毛,陷入流量丑态。反转舆情依托于公共事件,具备广泛的公众基础,反转所引起的舆论转向与群体攻击,给深陷其中的社会大众带去强烈的认知与情感刺激,趁机浑水摸鱼从中获利的传播主体进一步增添了事件处理与反馈的难度。反转舆情对公众情绪的高度消耗既破坏了网络环境的清朗有序,也不利于社会治理与稳定。

  反转后更需反思

  01 主流媒体应及时跟进事件,多方求证避免传播模糊信息

  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在传播过程中依旧占据优势地位,故更应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社会责任。反转舆情事件中,事件模糊与谣言横生等均会引发次生舆情,导致公共情绪走向激愤极端化,也使事件更加复杂。在舆情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应紧跟事件进程,从多个消息源头获取一手资料,尽可能使消息源多元化,增强事件报道和传播的立体性,避免信息片面化或传递误导性内容。一方面,多元信息增强互证性,有利于降低舆论议题的模糊性进而阻断谣言的传播。另一方面,网民更充分的媒介接触行为也可以使其信息需求被更好的感知。[6]

  02 社交媒体平台应加强对自媒体和个人账号的管理

  为切实解决账号运营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1年10月18日召开“清朗·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全国视频工作会议,对相关工作进行专题部署。各社交媒体平台应进一步落实实施相关管理规定,响应国家部署,针对自媒体和个人账号加强管理。对于坐拥可观流量、具有意见领袖影响力的自媒体,社交媒体平台应将其纳入监测范围,监督管理自媒体账号的内容输出等行为。对于个人账号,则依据平台管理机制规范个人输出行为。

  03 涉事官方机构应提升舆情敏感度,提升反馈速度

  作为话语权主动方,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官方机构或部门应针对热点事件及时回应,表现出对公众意见的充分尊重与关注。在不妨碍处理进程的前提下披露可公开的事件细节,发表适宜态度,紧跟公众关注点,把握舆情走向。从民间企业到政府部门,都应提升舆情敏感度,及时提炼出突发事件中的舆情热点,针对公众所关注的问题迅速反馈,避免非官方言论模糊公众视野,造成难以挽回的舆情潮流。

  04 有关部门应建立健全对刻意引导舆论“混战”账号的治理机制

  2021年1月29日,中央网信办召开全国网信系统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工作视频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全平台网络传播秩序工作。据中央网信办官网消息,中央网信办部署加强全平台网络传播秩序管理,将重点整治“自媒体”、热搜热榜、PUSH弹窗、短视频平台等存在的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突出问题。社交媒体平台提升大数据分析技术水平,辨别反转舆情中恶意引导舆论混战的账号,作出处理。在梳理了2021年反转舆情事件后发现,刻意歪曲、模糊细节、制造谣言等行为都会刺激舆情高涨,并成为后期舆情反转的关键点。针对此类行为,相关部门应细化更新处罚规定,加强法律法规治理,形成震慑效果。

  05 通过预测示警与设计预案缩短舆情反馈时间

  政府部门和各大平台应建立完善舆情预警机制,通过设置关键词、关联热点议题等方式尝试预测事件可能引发的舆情态势,预估并示警事件反转的可能性。此外,应总结并归类以往的反转舆情事件,针对不同种类设计应急预案。尤其对于涉及社会公共议题的事件应高度重视,预设并完善相应的处理流程,丰富预案细节,以充分从容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公信力。

责任编辑:杨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