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关注两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及法律修订

2019-10-30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阅读背景

  近日,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件和一起未成年人殴打老师案件受到广泛关注:大连市公安局通报称,一名10岁女童被害后遭抛尸,嫌疑人为同小区的一名13岁男孩,因其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将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名15岁中学生,因对老师日常管理不满,在教室内用砖头持砖狠击老师头部致其昏迷,该学生已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整体信息报道量走势(来源:众云大数据平台)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根据“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发现,自20日大连男孩杀害10岁女童后,舆情开始发酵,24日仁寿县某中学学生持砖头砸伤老师后,舆情进一步走高,直到25日达到最高峰。26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分组审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后,舆论关注持续发酵。

舆情聚焦

恶性事件背后的教育问题

  大连命案发生后,据媒体报道,小区里多名女性称曾遭该男孩不同程度的骚扰和尾随。四川眉山事件起因可能仅是该学生在校内骑自行车遭班主任批评,因此心生不满。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暴力报复。两起案件,警方和媒体披露的诸多细节,都让人感到震惊。

  近年来,已发生多起涉及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且呈现低龄化、成年人化、暴力化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极端案件中的未成年人,几乎都具有性格偏执、自卑敏感、对亲情淡漠、欠缺法律意识等特征。这与家庭教育缺失直接相关。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监护人,父母有责任对自己孩子言传身教,并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青春期的少年一旦缺乏正确引导,家庭溺爱,学校纵容,极易滑向暴虐欺凌的深渊。

“刑责年龄”“14岁现象”

  近年来,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其手段之残忍、性质之恶劣、危害之严重,令人震惊痛心。但根据目前刑法的有关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造成恶劣后果的未成年人并没有受到与他的侵害行为相适应的刑事处罚,有的甚至被一放了之,引发诸多担心忧虑。是否应该降低刑责年龄,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

《未成年人保护法》将迎大修

  10月26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进行分组审议。一些与会人员认为,保护未成年人很重要,但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同样重要,应当通过修订法律来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

  与会人员建议,对于严重犯罪的未成年人,尽管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但是应该加大其他处罚和矫治力度。建议应进一步明确并提高收容教养制度的可实践性,同时应追究其父母等监护人的责任,形成社会合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媒体观点

  关于两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及法律修订事件,媒体方面纷纷发表态度。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根据“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发现,媒体关注的关键词主要有认罪认罚案件、法律、制度、两高、孩子等。

媒体关注词云(来源:众云大数据平台)

  新京报刊发了同济大学法学教授金泽刚的观点:不少案例都提醒我们,作恶不分老少,一些未成年人虽然年龄不大,但人身危险性不亚于成年犯罪人。刑法如果执守着对未成年人“一刀切的保护”,似乎也有“刻舟求剑”之嫌。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进行原则和观念上的转变,从长远来看,还可期待法律的变革:转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处置策略。修改刑事责任年龄绝对化的规定。

  东方网:哪怕民众再喊打喊杀,立法司法专业人士,也不会立刻迎合迁就。但是,一些如贪官的“59岁现象”一样的“14岁现象”,却也不是没有研究的必要。虽然不能一律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但还是要具体案件具体分析。所以,哪怕不能全面放开“年龄起刑点”,但对这种明显是迫切想赶在十四岁之前,犯罪练手而又不用负责的极端恶性嫌犯,还是应有针对性的适格惩戒。否则,一律收容,一关了之,很可能不是斩断恶源,而是懒政式恶性循环。

  北京青年报:必须实事求是地处理未成年人严重犯罪问题。要真正贯彻实事求是原则,首先就要进行切实的调查研究。有关部门及相关法律工作者应该对近年来发生的,全部低龄恶性犯罪案件做出全面、透彻、准确的调研。对相关案件加害者作案时生理发育、心理状况、犯罪动机及经过、收容教养及之后的表现等进行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估。有了可靠的调查研究作为基础,有关立法机关就能够从实际出发,以客观事实作为唯一的根据,对未成年人犯罪入刑的年龄及相关恶性犯罪的刑罚等问题,给出与时俱进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wuye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